近年來,在多重條件共同影響下,曲藝劇創演呈現大熱趨勢,新作層出不窮,已形成一種備受矚目的文化現象。北京曲藝團推出章回鼓書《古城暗戰》,河南先后排演方言劇三部曲《老湯》《老街》《老家》,四川推出曲藝劇《望紅臺》,上海評彈團編演評彈組曲《蘆葦青青》,福建上演南音新作《鳳求凰》……,我們看到,在部分曲藝劇創演贏得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同時,爭論也從未止息。其中,爭議的焦點莫過于從命名和內容實質上看,曲藝劇是否適宜納入曲藝的范疇中考量。一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應當用全面的、發展的、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如果曲藝劇創演能夠做到人民滿意、市場認可,同時不失為曲藝團打破生存困境的一條生路,不妨抱著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對之進行引導和研究,大可不必急于下結論,更不必談“劇”色變。另一類觀點所持態度則截然相反,但同樣具有代表性,即認為曲藝劇不論從命名還是內容實質上早已偏離曲藝范疇,其生產過程及最終呈現的戲劇化傾向有悖于曲藝的審美傳統,“化我為他”而渾然不覺,恰恰是“藝術不自信”的表現。
曲藝劇創演之于曲藝傳統,究竟是消解亦或重構?由于曲藝劇創演涉及不同藝術樣式之間的嫁接與融合,又關系著現代曲藝對傳統曲藝的承續問題,那么,討論曲藝劇之于曲藝傳統的作用,迫切地要求我們不要回避矛盾,而要敢于正視分歧,努力站在時代的高度,充分考慮不同藝術的內在規律,找出內在聯系,以科學的態度來審視實踐中產生的新藝術形態。
歷史學家余英時曾說“傳統是在不斷闡釋中存在的。經過闡釋的傳統才是有生命力的傳統。”本期《特別策劃》從培養曲藝人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地域文化、創新舞臺效果、適應受眾審美等多個角度入手,運用比較和在比較基礎上突出曲藝藝術本體立論說理的研究方法,將“曲藝劇創演”作為對曲藝傳統的一種闡釋來觀照,謹供業界和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