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臣
對于“互聯網+”這個名字,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它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時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盎ヂ摼W+”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年,我們看到,這五年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物流、交通、金融、商業等各行業的發展,也使得國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產生了顛覆性、革命性的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多、更便利、更隨意,我們獲取信息的內容更碎片化、更壓縮化,我們的支付手段更快捷、更虛擬化。這就是我們當前所面對的市場大環境,而這樣的環境還在不斷地往“更”的方向快速發展。
據易觀智庫《中國有聲閱讀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隨著國家版權及網絡出版等管理政策的推進、3G/4G等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音頻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閱讀多元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增大等宏觀環境的支持,更適應多場景應用的中國有聲閱讀市場已經迎來行業大爆發。 2015年有聲閱讀市場規模達到16.6億元,同比增長29.00%?!秷蟾妗奉A測,201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2億元(目前筆者尚未得到2016年年終的數據)。注意,這里僅僅指的是“有聲閱讀”,也就是將文字圖書直接轉換成音頻供消費者“聽”的書,它只是有聲產品的一部分。而整體的有聲產品市場更為巨大。據國內最大的網絡音頻平臺喜馬拉雅FM預測:國內有聲出版未的來年產值可達3000億元。
早在十年前,互聯網還在談web2.0概念的時候,筆者就曾撰文:“如果現在評書演員還不面向互聯網加大新書的生產,用不了多久,聽書市場將被生產力更強、生產速度更快的有聲小說全面占領?!本湍壳扒闆r看來,不幸言中。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評書甚至曲藝行業并沒有及時跟上,或者說太多的從業者沒有去真正深入地研究“互聯網+”時代的“玩法”。這就使得有聲小說占據互聯網上大塊市場的時候,評書則淹沒其間。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在近幾年形成的有聲市場巨大空間中,評書藝術還是有著自己的優勢。有聲閱讀也好,有聲小說也好,基本屬于對文字圖書的聲音復制,而評書藝術則是二度創作的藝術,是表演的藝術而不指是閱讀的藝術。筆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如果將同樣一本書的有聲小說版和評書版同時放在聽眾面前,讓聽眾試聽選擇,我敢肯定,絕大多數聽眾會選擇評書版?!边@是由評書本身的評演魅力決定的。任何一個人都喜歡聽繪聲繪色具有代入感的故事。目前評書藝術的受關注度有所降低,導致這種現象的責任不在媒體、不在渠道、更不在聽眾,責任在說書人身上,我們還沒有對這么大的一個新興市場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給予起碼的認識,自然不能針對它積極地不斷地生產新書。說書技藝不精湛,說書內容不夠新穎,加之數量不多,自然市場占有率不高。但市場畢竟已經形成且仍在不斷擴大,它正以歡迎的姿態等待著評書藝術的進入,作為說書人絕不能坐失良機,放棄攀登這塊新興高地,更何況“互聯網+評書”的新業態并不僅僅指的上述這個市場。
并不是將過去在書館、電臺的評書搬到互聯網上就是“互聯網+評書”,那樣只不過是平臺和渠道的更新罷了,不能稱之為一個新業態。何謂“互聯網+”?通俗地說,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對此,評書藝術有著自身的天然優勢。劉蘭芳先生講“說評書就是講中國故事”,在國家提倡“講好中國故事”的今天,這句話道出了評書在互聯網上的生存契機。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任何一個行業發現故事的需求,做講故事的工作,然后再通過互聯網將這些故事精準推送到它的目標受眾中去,這便是“互聯網+評書”的業態模式。
比如,筆者在2016年下半年給一家教育互聯網機構策劃推出的面向中小學生的“評書故事講國學經典語句”產品,就是每天用評書解析某部國學經典中的一句話,讓枯燥的國學經典,變成輕松有趣的評書故事,吸引了大量孩子甚至家長,家長和孩子在每日早晨上學時會選擇收聽一段評書故事。很多家長反饋,孩子每天都在期盼這段故事時間,甚至一些孩子開始給家長講故事。這款產品推出三個月,訂購量超過五千種,直接產生一百多萬元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很多原來并不知道評書是何物的中小學生喜歡上了它。
再比如,網絡直播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形式,推出了不少美女帥哥“網紅”,但隨著直播的發展,各大直播平臺也意識到僅靠顏值網紅是很難持續發展的,所以,他們需要推出文化“網紅”。筆者就與其中幾家平臺有過合作。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家視頻起家的直播平臺正在與筆者商談策劃推出一臺多演員檔純評書的直播節目,可見直播平臺開始關注以講故事為優勢的評書藝術了。直播更是將虛擬的網絡貼近了現實書館。過去,我們總抱怨電臺、電視乃至互聯網將演員與觀眾隔離,難以實現表演中的互動和現掛,而互聯網直播解決了這些問題,除了演員不能看到這么多觀眾的面部表情,可以隨時跟觀眾實時互動,甚至在演員表演的時候,觀眾的評論就出現在演員面前,直接供演員參考講述進度和思路。從直播效果來看,我們的評書藝術有較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在顏值為本的直播平臺,筆者每次的直播都會有幾萬人的在線收看。與顏值網紅的歌舞耍貧來比較,在吸引觀眾方面,傳統的評書藝術絲毫不遜于它。
另外,評書還可以與一些網絡媒體的不同專題進行合作。比如筆者就一直和中國網進行合作,在它的APP平臺上打造了一款名為《評說天下》的節目,通過評書的方式每日推送一則社會新聞,在兩會期間還會推出專題“評書說兩會”。在2015年、2016年根據宣傳熱點,適時推出了短小精悍適合網友在碎片時間收聽的“微評書”——《大抗戰微評書》和《聽長征憶崢嶸(長征地圖)》。受到網友好評及網信辦的表揚。
同時,在互聯網上,評書還可以針對特定的用戶與其他傳統藝術相結合,“并肩作戰”共同傳播,讓它們通過多種面貌、多種時長、多種形式、多種媒介滲透到目標用戶群或固定或不定或完整或碎片化的時間中去。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埋怨互聯網把人的時間碎片化了,人們接受的信息也碎片化了,于是呼吁人們要靜下來,找個固定時間讀書、欣賞藝術。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人的時間碎片化是不可避免。與其費盡心思去逆轉當前的形態,倒不如迎合時代,努力生產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去占據受眾的碎片時間。
總之,互聯網改變了生活,生活改變了人們攝取文化藝術產品的渠道和習慣,同時給予了評書發展的新市場和新契機。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夠再過多強調“讓評書回歸小劇場”這樣的口號,因為這樣的口號和思維會把大眾的評書藝術變成“小眾藝術”,而一個大眾藝術一旦成為了小眾藝術,它所面臨的結果可能越來越不樂觀。大眾藝術就要讓它走向大眾市場,而“互聯網+”恰恰就是要帶動傳統行業走向大眾市場。所以,評書藝術甚至曲藝行業決不能放棄搭“互聯網+”這艘大船。對于評書工作者來說,尤其年輕的評書工作者,更應該加強對互聯網的學習,努力探尋評書的互聯網發展道路,多出新產品,多出好產品,占領這塊新興陣地,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