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君 任曉寧
《摔跤吧!爸爸》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紅,不僅因為演員演技出色、故事情節感人、摔跤場面扣人心弦,更是因為其題材的現實性和真實感。
近期,由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在各個平臺贏得口碑,到電影院觀看,幾次感動落淚。扎實的劇情、投入的表演以及發人深思的價值觀,確實對得起眾人的好口碑,但這些何嘗不是一部電影該有的要素呢?所以,《摔跤吧!爸爸》的震撼背后是我們的匱乏感——人們用盛贊的方式,向腳踏實地的電影致敬。
一部印度影片的意外走紅
“壓根兒沒想到這部電影竟然這么火!”重慶一家普通影院的售票人員說。記者近日去觀看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本已臨近晚餐時間,但由于觀影人數眾多,只買到了不好的座位票。
據時光網統計,截至5月14日,《摔跤吧,爸爸》盡管票價較低,但累計票房已達3.9億元,上座率高達22.83%,而同期熱映的好萊塢大片《銀河護衛隊2》上座率僅為13.03%,同期上映的國產影片更是難以望其項背。值得關注的是,《摔跤吧,爸爸》與一些大片和明星片相比,沒有大制作,沒有奇險特,沒有熱炒作,是一部成本較低的影片。
《摔跤吧,爸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溫暖幽默的勵志故事。影片主角馬哈維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回到偏僻貧窮的家鄉,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今后子承父業,實現其登頂世界級摔跤冠軍的夢想,不料一連有了4個女兒。本來已經心灰意冷,他卻意外發現了其中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于是,被村民們當成“偏執狂”和笑料的馬哈維與妻子約定,用一年時間教兩個女兒練習摔跤。經過近乎嚴酷的訓練,兩個女兒終于如愿以償,先后贏得邦級冠軍、國家冠軍和世界級冠軍,成為激勵千千萬萬女性搏擊人生的榜樣。
在這部電影中,51歲的阿米爾·汗首先展現出一名國寶級演員的修養。他在電影中飾演了男主角19歲、29歲、55歲三個人生階段。拍完19歲戲份后,為真實展現大叔形象,他迅速從69公斤增重至97公斤,之后又花5個月時間減肥25公斤去拍29歲時的戲。他之所以選擇增肥而不是用道具或做技術處理,只是為了更真實地拍出發胖后的感覺。他的這種自我要求顯然對其他演員產生影響,在這部電影中,演員都本著求真的態度拍戲,影片中所有的摔打都是真實的,這不僅增加了演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電影的觀看性。
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紅,不僅因為演員演技出色、故事情節感人、摔跤場面扣人心弦,更是因為其題材的現實性和真實感。國內許多家長觀影后產生了角色代入感,對馬哈維有強烈的身份認同。面對千軍萬馬走應試教育獨木橋的現狀,如今的家長們普遍產生教育焦慮,而《摔跤吧,爸爸》卻指出了一條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種有效的教育模式,給人啟迪,催人上進,傳遞著十足的正能量。
照出國內電影的匱乏
其實,印度電影“通吃”中國甚至全球觀眾,《摔跤吧!爸爸》并非個案。《印度往事》榮獲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是當年亞洲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2009年,英國導演拍攝的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第81屆奧斯卡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2015年,《我的個神啊》在全球市場刷新寶萊塢電影的歷史票房紀錄,是首部海外票房到1億美元的印度電影……
不得不說,印度電影和“國寶級”電影人阿米爾·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敘事力給觀眾營造視覺奇觀和感官娛樂的同時,又將對傳統文化信仰、對生命價值、對靈魂追求的思考傳遞給觀眾,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反抗殖民統治的《芭薩提的顏色》等,莫不如此。
《摔跤吧!爸爸》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講述方式,都有很深的本土烙印,它最深層的意圖是聚焦印度的性別歧視,批判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這個問題看似具有地域性,但走出印度,這部電影同樣很有意義,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女性是否真的得到和男性相同程度的尊重和保護?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直在進行。
這也是為什么在看完電影的觀眾那里,還有對于女權和父權的爭議。這兩者在電影中有很多交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爸爸給女兒指的這條路,相對于“從小淹沒在家務、14歲嫁給男人過相夫教子生活”,是帶有亮色的選擇。在電影中,其實還有女性的自我覺醒——大女兒到了體育學院后迷失了,也曾留長發涂指甲油,但之后她剪去了長發。此時,基于自我選擇的短發,和之前的短發已有了不同。
在那場最重要的比賽前,爸爸的話更是超越了自己的榮譽:“如果你明天贏了,并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將電影鍛造成一把“利劍”
當然,用故事直指現實中的矛盾,已成為多部成功的印度電影的一大特色。與此相對,國內雖不乏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創作,但認認真真改成影視作品的卻日漸稀少,有創作者常尋找各種托辭,耐心不足、魄力不夠,多少造成了當今國內電影題材的局限性。
反觀近段時間的國產影片,從藝術性、現實性的維度來看,可以與《摔跤吧,爸爸》媲美的卻為數甚少。有的影片請來一大群明星助陣,內容空洞無物,情節平淡無奇,僅靠編排一些媚俗的臺詞嘩眾取寵。有的影片請來俊男靚女演繹無厘頭的愛情戲,卻毫無感人之處。有的影片投入巨資搞大制作,故事卻不能自圓其說,甚至淪為觀眾的笑柄。有的影片傾力打造懸疑劇、恐怖片,卻邏輯混亂,漏洞百出……
毋庸置疑,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我國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方針。在市場經濟時代,商業電影的制作本來無可厚非,但一味地脫離現實、靠明星頭牌炒作增加票房的做法,不僅不能贏得觀眾的心,也經不起市場的檢驗。事實上,縱觀我國近現代電影史,凡是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其題材大都深植于現實,并經過深耕細作,實現了藝術性與真實感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的藝術價值。
文學要來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電影文學同樣如此。《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包含了一部好的電影應該具備的各種要素,而我們如此推崇,在對“演員的敬業、劇本的真實以及具有社會價值的表達”充滿敬意的同時,也照出我們的匱乏感——中國的電影用明星和特效也在走向國際,如果用票房衡量,不少也獲得了商業成功,但對于公眾而言,這些顯然是不夠的。
將電影鍛造成一把“利劍”,一面直插社會問題的命門,一面用真摯的情感插入觀眾心房,用一部部飽含批判精神的佳作觀照國家、民族與社會——這就是《摔跤吧!爸爸》和印度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