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佰群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74-01
教學資源是新課程改革提出來的一個核心概念,教學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品德課堂的教學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同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品德課必須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生活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資源,豐富品德課堂。下面以我在教學三年級《合理購物ABC》一課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求知欲,開發智力的催化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深處形成最有的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佳狀態,自發地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全身心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因此,興趣是課堂教學得以推進和運行的動力所在,也是課堂得以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因素。學生學習往往從興趣開始。在品德課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開始,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購物圖片和其中班上的一個孩子與家人一起的超市購物視頻引入,激發學生美好的購物回憶,感受購物的快樂,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結合圖片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是呀!生活購物不但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可是,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要買呢?為什么?該怎樣購物才是合理呢?通過創設生活問題,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踴躍發言,給學生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自然而然就導入了新課。
二、再現生活,辨析是非
品德教學要真正在、植根于真實的社會生活,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教學實例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現問題,引導學生用他們獨有的心理、眼光去觀察生活中問題,引導他們以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在《合理購物ABC》教學中,我精心篩選一些真實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問題,使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情境化。如:在“評一評,如何合理購物”環節中,以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的形式呈現,引出話題,引導學生在辯論中分析、明理。故事的內容是:
媽媽帶著明明逛商場,明明看見一雙運動鞋非常漂亮,吵著要媽媽買:
媽媽:這運動鞋太貴了!頂得上媽媽半個月的工資呢!
明明:那雙運動鞋好漂亮,小強也有一雙,我就買。
媽媽:明明,家里都有三雙運動鞋了!
學生表演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激發學生動口、動腦,在辨析、討論中學生懂得購物更應該考慮到經濟允許、價格適宜、實際需要等要素,認識到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生活中購物要合理。
三、體驗生活,踐行品德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她形象的解釋道:“一件小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小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在教這一課,我開展了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在“試一試,做到合理購物”的實踐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這樣的一個實踐的活動:
假如爸爸媽媽給你20元錢,你想為自己準備一頓怎樣的大食會午餐呢?下面請同學們把剛才學到的合理購物的學問和小竅門運用到大食會的購物中去,動手填寫購物清單。
親身體驗是促使道德觀念轉化為行為能力的原動力。通過設計大食會購物清單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在實踐中,一定要學會合理購物。
四、回歸生活,塑造品德
品德教育必須要以兒童的生活為歸宿,如果不能真正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不能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這種教育是失敗的。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必須促使學生把所學的道德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實踐,使之得以鞏固、深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塑造良好的品德。
如本節課我設計了生活中的小情境測試,讓學生小組合作,大家一起來判斷是對還是錯。
(1)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小紅到附近的超市用自己的零用錢錢買了媽媽很喜歡吃的蛋糕送給媽媽。
(2)我把壓歲錢節省下來,我要買有意義的課外書。
(3)小東用媽媽給的早餐錢上網吧上網玩游戲。
小組討論完成,個人發表意見,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會了怎樣正確使用零用錢,塑造學生樹立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消費觀念和節約資源的良好品德。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關注學生生活應是品德教育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我們品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合理購物ABC》這一節課的教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善于選取貼近學生的生活場景和事例來教育學生,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才能升華學生的自身道德修養,讓品德課堂教學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