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89-02
所謂創新作文,就是讓學生拓展思路,突破約束,寫出有新意、能張揚自己個性的文章。那么,創新作文教學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在這里,我就自己對創新寫作的一些認識作一點膚淺的闡述。
一、積累是創新寫作的基礎。
中國文學理論之集大成者劉勰,在他的文論巨著《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曾談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意思是說:積累學識來儲藏珍寶,明辨事理來豐富才學,研究閱歷來進行徹底的觀察。他認為這是進行文學創作的前提,是駕馭文思的首要方法,是謀篇布局的重要開端。知識積累既是創新的活水源頭又是其最終歸宿。若無豐厚的知識積累,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創新寫作中,積累與創新可謂相鋪相成,相映成輝。
因此在平常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做好知識積累工作。(1)凡遇到優美詞句、名人名言、名人的典型事例,均須進行分門別類的摘抄或做卡片。(2)開辟班級剪報欄,重點剪貼報紙的社論、短評、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進人物事跡、優秀時文、熱點話題等。(3)每天中午讓學生集中閱讀名著。(4)開展社會調查。通過這些手段,優化了知識積累,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求學生每人備有一個摘抄本,一天積累一個項目,即一個成語,一首名詩,一則名言,一個精美片段,推薦一篇好文章,前四項需要背誦,定期檢查,每周集中批閱,并不定期舉行背誦比賽,這種比賽,既是對學生積累情況的檢閱,又能對學生積累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積累知識的興趣。
二、要加強思想方面的培養。
在寫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來,立意求異。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同學的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或寫作中一味地模仿別人的文章。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想方面的積累。
第一,要鼓勵學生“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同時也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吸取名人的思想精華。第二,隨筆、札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訓練方式。我們語文老師要抓住“隨”的特征,要求學生把看到的好詞佳句“隨時”摘抄下來,把腦中閃現的思想火花“隨時”形成文字。真正做到“隨”字,長期如此堅持下來,學生便構建了一個用之不竭的思想素材庫。第三,以辯論賽的形式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展現自己的獨特思想,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問題,想別人之未想,發別人所未發。那么,其創意不就出來了,創新便不再是一紙空談了。
三、追求語言的真實,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最好的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正所謂言為心聲,文章應該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可是,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學生作文抄襲、仿作、套作等假作文比比皆是,仍有大多學生的作文無病呻吟者多,真情實感者少。托爾斯泰說過,優秀的作家都是蘸著自己的血肉寫出來的,真誠的文章是從作者的心里流出來的,而不是硬擠出來的。只有真正動了情,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東西。
作文就是要說真話訴真情,以“吾手寫吾心”。而要做到敢于說真話,訴真情,一方面在于教師的不斷鼓勵和理論引導;另一方面還是實踐。
四、培養各種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
創新是一種能力,但它是一種綜合能力。如果沒有其他能力做基礎,就談不上創新能力的挖掘。因此,培養其他各種能力是創新的前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一)培育想象能力,拓寬思維空間。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創造。”因此,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其思維空間對培養創新思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訓練方式有:〈1〉假設作文:即假設某種情境,憑借生活邏輯,展開想象,如《唐僧取經回來之后》、《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等。〈2〉幻想作文:如科幻小說等。〈3〉續寫:如《皇帝的新裝》、《項鏈》等都可以續寫。〈4〉擴寫:一首詩、一段話、一篇短文都可以擴寫。〈5〉聯想作文:如將書包、皮球、襪子幾個互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讓學生編一個小故事。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每一種藝術都是一個棋盤,應當深入鉆研,去找尋新的棋局”。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培養創新思維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去開掘學生的創作靈泉,使學生創新寫作水平能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