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李盛新
【摘要】現代科學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越來越得到各高校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也開始趨向多元化發展,高校及社會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的要求逐漸加大,這就要求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改善。導航、制導與控制作為國家重點學科,要帶頭適應和體現出時代發展的要求,重建跨學科導師團隊,實施以實現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為目標的教育。以跨學科導師團隊為主體建立研究生融入科研團隊的基本能力監控體系,將整個團隊的導師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跨學科 導師團隊 研究生培養
【基金項目】受資助項目:2016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跨學科科研中基于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數據科學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243-02
一、引言
1.推行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背景和意義
1.1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更是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培養從事控制理論及導航技術研究、航空領域內各種技術研究、控制方法、控制系統開發與設計的專門人才。以自動控制專業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為例,該學科是以數學、力學、控制理論、信息科學與技術、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傳感與測量技術、建模與仿真技術等學科為基礎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主要通過導航、制導、控制及仿真,研究航空、航天、航海、陸行各類運載體運動的姿態與軌跡,是國防武器系統和民用運輸系統的重要核心技術之一。
現代科學技術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越來越得到各高校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也開始趨向多元化發展,高校及社會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的要求逐漸加大,這就要求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需要改善。例如光纖陀螺慣性導航領域研究生,在對陀螺儀進行標定時,為了確定慣性器件主要性能參數,需要建立輸入輸出關系的數學模型,并設計標定實驗方案,辨識各個誤差系數,這就需要極強的數學計算及邏輯編程能力。每個研究生導師的知識領域往往比較專一,再加上國內高校研究生招生的數量逐年遞增,這就對單導師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目前國內單導師研究生培養模式仍占主導的地位,而這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需求。
1.2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意義
導航、制導與控制作為國家重點學科,要帶頭適應和體現出時代發展的要求,重建跨學科導師團隊和實施跨學科人才以實現導航、制導與控制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教育。重新組合培養研究生的導師團隊,導師團隊應由學識相互補充且相互關聯的一名導師團隊組長和若干名輔助導師組成的導師組成。各導師承擔相應的責任,實現培養高質量研究生。
跨學科科研中基于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利于提高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知識廣度,有利于提高團隊內各導師成員的學術水平,團隊的受益者包括每一位導師及學生。各導師在和相關學科、專業、方向的其他導師切磋、交流的過程中擴大了彼此之間的學術知識面,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團隊內導師通過與具有更豐富培養研究生經驗的導師合作交流,可以快速的掌握指導研究生的經驗,并且經驗豐富的導師可以起到對其他輔助導師以及學生的“傳、幫、帶、導”作用,快速組成培養模式結構合理的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的導師團隊。
2.跨學科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優勢
(1)形成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
教育界、學術界關于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并不少見,不過在新時期下,開展以跨學科基于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究更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鐚W科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模式改善了影響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部分因素。在對研究生的培養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準確抓住實踐中的主要矛盾并解決矛盾,易于形成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
(2)方便導師之間進行學術交流
在跨學科導師團隊培養模式的研究中,從本職工作出發,導師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注意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改變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具體方向提供參考。同時可以積累工作經驗,為“跨學科科研中基于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的構建與運行提供素材。
(3)提高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
建立“指導高效、能力創新、團隊協作”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出適合現代教育事業的培養觀念,取消舊模式下不必要的部分培養觀念。例如如打破只注重考核研究生學術品質的申請考核制度、強調為學術獻身的價值觀、專項專攻學習方法等等,由導師團隊有效地指導實踐工作,了解研究生對科研方向的興趣所在,進入系統的團隊培養模式。
二、推行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方案
1.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1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研究內容
實行跨學科科研優化基于導師團隊培養研究生的模式,需以不同學科但知識領域相互關聯的導師組成團隊,并以該團隊為主體進行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分配及導師間相互協作等工作,建立健全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進入團隊的科研質量監控體系。在導航領域組建跨學科導師團隊實行在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團隊導師責任制,并不是削弱導師的作用,而是導師之間的優勢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相互補充、促進。以導師團隊為單位,內部開展導師及學生的獎助工作、科研實踐評比、畢業生的就業經驗交談會等環節,執行統一管理的標準,有效保證研究生的正??蒲袑W習生活,激發該學科研究生的科研興趣,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對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需要主體導師的負責,其他導師團隊合作,解決如何團隊協作是問題的關鍵。其難點在于如何結合該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特點,把握跨學科培養優勢,學術互補,教學相長,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教學沒有入門。
1.2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改進措施
(1)健全導師團隊的挑選制度
類似導航、制導與控制這種工科學科,其專業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貫穿研究生整個學習階段,導師的合理指導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導師團隊建設首先是建立一套嚴格的挑選制度。
(2)明確導師團隊的責任機制
實施每周一次例會的團隊例會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對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相關文獻和工作的匯報。由導師團隊組長作為第一責任導師,并確定其他團隊輔助導師對學生的培養任務,嚴格規范團隊內所有成員行為。團隊組長需要利用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及團隊管理能力,協調好導師與導師之間、導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工作關系,團隊各老師應處理好所在團隊與高校其他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以取得相關人員的支持和配合,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階段規劃指導。
2.跨學科導師團隊模式的保障性措施
跨學科導師團隊應該由不同專業領域,但是所掌握知識相近相關的導師組成。并強調以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專業的導師為主體,以相近和相關專業的導師為輔;在學術交流及合作過程中,相互補充和促進,利于提高導師和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創新性以及研究領域的擴張、研究思路的擴展。并且應構建嚴格的管理體系,“無規矩不成方圓”。把培養創新型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作為團隊工作的核心,突破目前存在該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不再適用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充分發揮跨學科導師團隊各組成要素作用。明確團隊中各位導師的崗位及所在崗位的權利與義務。團隊每位導師應積極指導研究生的學習工作,加強導師與導師、導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避免不必要的隔閡,加強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性及針對性。
三、結語
通過推行慣性導航領域跨學科科研中基于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團隊中引進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才,從事科學研究的教師往往會產生新的研究領域,有助于拓寬新的研究力一向,成為學科新的生長點。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從團隊的各位導師和其他研究生中廣泛汲取不同學科的知識,拓寬知識而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從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為人處事等方面收每位導師的精華,博采眾長。在導師的研究力一向與研究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中有可能產生新的效果,跨學科學科科研往往成為學科的特色與優勢所在。
可以預見的是,全社會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視必將不斷深化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研究與探索,不斷更新培養理念和培養手段,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為此,我們有理由對明天的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研究的深入與拓展充滿期待!
參考文獻:
[1]陳春花,楊硬珊. 科研團隊領導的行為基礎、行為模式及行為過程研究[J]. 軟科學,2002,16(4):10-13.
[2]池穎.我國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3]柳洲,陳士俊. 從學校會聚機制看跨學科科技創新團隊建設[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3):165-168.
[4]薛天翔.研究生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陳垚犇.高??蒲袌F隊中的師生互動機制初探[D],上海:復旦大學,2011.
[6]王瑞飛,陳勁,李飛宇.關于研究生創新素質和能力的調查[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5):27-29.
[7]李盛兵. 研究生教育模式嬗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43.
[8]馮俊,程鑫. 一種可供借鑒的研究生培養模式[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10:39-43.
作者簡介:
徐博(1982.07.19-),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無人航行器導航制導與控制、光纖陀螺慣性導航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