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一個國家級新區的生態文明示范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在新的競爭形勢下,貴安新區把五大新發展理念作為探索新路的戰略指引,通過綠色示范,釋放生態環境的巨大紅利,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安新區時指示:“中央對貴安新區定位和期望值很高,務必精心謀劃、精心打造。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一定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不能降格以求。要發揮貴安新區在黔中城市群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使新區既成為經濟新高地,又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總書記的指示,給新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貴安新區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發展使命,在貴州大生態戰略行動中,貴安新區也是綠色制度和產業探索的核心區和“主戰場”。
貴安新區生態文明的高端,更多體現在戰略思維上,從全國層面,貴安新區聯合上海浦東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等多個國家級新區,共同簽署《國家級新區綠色發展聯盟倡議》,并聯合發表《國家級新區綠色發展宣言》。
同時,為了激發更多的綠色思想,貴安新區在研發上做足文章,按照新區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規劃建設的需要,成立了中國首個生態文明研究院——貴安新區生態文明國際研究院,其建筑集成運用智能化感應照明系統、節水灌溉系統、帶有磁懸浮空調的高效能暖通系統等10余項國內外綠色生態和智能管控技術,成為新區生態文明科研的搖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項目要引進,環保先把關。《貴安新區產業發展規劃(2013-2030)》提出集中優勢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友好型產業,從產業空間布局約束、行業準入限制、環境容量管控和環境質量管控四方面提出直管區生態環境準入要求,將環境影響預評估作為招商引資的前置條件,嚴拒污染企業落戶貴安。并通過落后產能淘汰、飲用水源企業搬遷等多種方式,對直管區所有項目針對性開展污染治理工作。
貴安新區大力實施“鉆石計劃”厚植產業優勢,重點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大健康新醫藥、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五大綠色新興產業,加快綠色崛起。
坐落于貴安新區的富士康第四代綠色產業園首次引進國外最前衛的園區建設理念,廠房的節能環保設計就比普通廠房造價高2至3倍,但“綠色指數”更“高”。該園區涵蓋的電子信息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國際數據中心等七大產業,無一例外均以綠色“環保牌”主打。
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牢牢把握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目標,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堅盾”,形成助推綠色發展的制度“利器”。
成立初期,貴安新區就未雨綢繆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系,組織編制了《貴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貴安新區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方案,推動與貴陽、安順實現生態同建、環境同治。不斷通過頂層設計,為實現貴安的“綠色崛起”提供堅實的機制保障。
2014年12月,貴安新區召開第一次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并出臺《貴安新區直管區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實施方案》及《貴安新區生態環境負面清單》等九項生態文明建設制度。
這“九大制度”,涉及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生態紅線保護機制等方面,使貴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此外,新區還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疊加優勢,扎實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試驗:
首創“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系統”,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讓城市“會呼吸”,獲得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做好“全域生態化、全域景觀化”這篇大文章,制定并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保護實施方案》,構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實施“十河百湖千塘”“五區八廊百園”“綠色貴安三年會戰”“退耕還林還湖還草三年行動”生態環境工程,讓直管區535個山頭綠起來,讓14條河流、131個湖泊、515個水塘、219個地下泉眼活起來。
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淘汰直管區范圍內全部燃煤鍋爐,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天然氣;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新區所有14個安置點全部采用燃氣集中供暖;新能源公交車占在用公交車比重超過50%,新能源使用率居全省首位。
全面推行“河長制”,由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讓貴安新區“河清水潔、岸綠魚游”。
讓老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產城景互動、山水田一體”的城市建設步履更加堅實。
綠色貴安正在崛起。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貴安新區大力實施“大生態+”工程,積極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大開放融合發展,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2016年,貴安新區提出“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創建全域美麗鄉村”,探索健全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美麗鄉村“三位一體”協調推進機制,將美麗鄉愁變成生產力,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
貴安新區將直管區內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道路兩邊的土地全部退耕,以“生態+”,實施“六萬工程”,宜林則林、宜湖則湖、宜草則草,打造生態富民的樣板——
對已有櫻花升級并繼續擴大種植,打造“萬畝櫻花園”,形成貴安旅游品牌,帶動濱湖區域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
綠色栽培“萬畝葡萄”,舉辦葡萄節,引進酒莊入駐,配套鄉村旅游,發展休閑體驗農業,覆蓋9個村,帶動貧困戶888戶、3124人。
鞏固原有羊艾茶園和平壩茶園,利用黨武古茶樹和馬場四村資源基礎,打造以“茶”為核心的茶旅綜合體,將茶業擴展成休閑農業,將茶園經營成安養樂園,將“萬畝茶園”打造成高山避暑勝地。
在馬場鎮南部的五個貧困村打造“萬畝智慧牧場”,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牧草萬畝,發展肉牛養、平壩灰鵝及林下養殖,并提高產出,首期帶動6個村共1200人就業。
把“萬畝經果林”平面種植變成立體利用,既為新區綠化貢獻森林覆蓋率,又為美麗鄉村貢獻環境和市民體驗,覆蓋村15個,覆蓋貧困戶1376戶、4688人。
引進優質水稻品種種植“萬畝香稻”,發展訂單農業,把優質品種加工,以貴安山禾品牌帶動形成品牌產品。
此外,借助大數據,貴安新區還整合精準脫貧云平臺、移動APP、農業大數據監控平臺、云上農場、云上農校、農產品追溯電商平臺和民生監督等系統,建設“農業數據管家”,實現對蔬菜種植、林下養殖、鄉村旅游、傳統手工藝等多個產業領域的監管指導。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以銷定產”推動供給側改革,帶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老百姓增收致富。
(責任編輯/袁 燕)

與自然生態格局相適應,貴安新區走向“美美與共”。圖為云漫湖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