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王小婷
河長治河 全國率先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王小婷
近年來,貴州先行先試“河長制”,并在省內八大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貴州的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了河清景美。
2016年10月,中央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在全國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早在2009年,貴州已在三岔河試行河長制,2013年,貴州從赤水河流域治理的生態實踐中總結出“河長制”等12項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實行河長制。
今年5月3日,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以貴州省“總河長”身份到遵義市播州區三合鎮就烏江流域環境保護治理進行調研督導。他指出:“河長要抓領導,責任要去傳導,要抓關鍵環節,還要抓體制保障、行政政策,有的要親自去督工,有的要去查鋪查哨。要像安全生產一樣問責破壞環境的責任。”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全國三個生態文明先行試驗區之一,在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戰略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河長制的探索,為貴州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是貴州省首個大型跨地區、跨流域長距離水利調水工程,2009年6月,為保障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源頭水環境安全,貴州省政府下發通知,在三岔河流域實施環境保護河長制,涉及畢節市、六盤水市及安順市9個縣(區),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各縣區人民政府“一把手”參與其中的三岔河流域環境保護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
通過實施包含工業水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119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三岔河由濁變清,重現了“楊柳依依拂河畔,醉看三岔若江南”的風景。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貴州第一大河。由于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烏江曾被稱為“污江”,經過治理,如今變一江清水。圖為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河段。(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賈 智/ /攝)
“以前生活、工業、農業廢水的亂排亂放,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一度成為‘墨水河’,現在河水清澈,都可以在里面撈魚了。”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村民晏先生介紹說,實施水資源保護后,現在的大灣鎮,河岸兩側干凈整潔,河水清澈,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岔河河長制的成功模式很快復制到其他流域。
2012年4月,省環保廳請示省政府在烏江、清水江實施了環境保護河長制;
2012年9月,省政府在六盤水市組織召開了流域環境保護河長制工作現場會議,對流域實施環境保護河長制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013年,貴州從赤水河流域治理的生態實踐中總結出“河長制”等十二項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實行河長制;
2014年8月,貴州省政府下發《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在烏江等重點流域實施環境保護河長制的通知》,決定在烏江(含烏江上游三岔河、紅楓湖和烏江干流)、沅水(含清水江、舞陽河)、都柳江、牛欄江—橫江(含草海)、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流域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
2016年,《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出臺,率先將全面推行河長制在地方性法規中進行明確,用法律的形式進行固化。
2017年4月,貴州正式對外發布,將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實現河道、湖泊、水庫等各類水域河長制全覆蓋。
飲水思源,治污尋源。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貴州第一大河,河水污染問題一度困擾當地。“原來的水就像米湯的顏色,而且非常刺鼻。”貴州烏江渡水文站工作人員周道清回憶說。
污水主要來自烏江上一個有名的出水口——34號泉眼,流出來的是含磷量超高的污水。“34號泉眼排放點在我們這個地方,但真正的污染源不在我們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管起來有難度。”遵義市烏江鎮黨委書記侯登江表示很無奈。
壓力催生動力,推行河長制后,各級河長對各自管轄區域內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自查,最終在34號泉眼上游鎖定污染源頭——磷礦堆渣場,現在企業已經受到處理,34號泉眼處已經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以前流出來的水是黑的,還發臭,現在的水清亮了。”遵義市鳳溪村村民黃家蓮說。
“因為河長制的開展,我們基本將鄉內有污染的企業全部取締完。如果不取締,它會影響整個普渡河的下游,就是南明河。”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副鄉長花全告訴記者。
同樣綜合治污的還有松桃河,“當時我們松桃河的河水都是烏黑的,里面抓的螃蟹都是黑色的,不能吃,也不敢吃。”松桃自治縣木溪村村民郭發群用觸目驚心形容治理前的松桃河。“通過近幾年的綜合整治,現在我們銅仁境內的主要河流水質常年可以達到二類水以上,梵凈山腳下的太平河能夠達到一類,成效最大的松桃河的治理,已經從劣五類變成了穩定的三類水。”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說。
談及河長制的實施,貴州省環境保護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姜平也曾對媒體表示:“通過實施河長制,讓本來無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變成懸在“河長”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當前‘水環境危機’嚴峻的情況下,河長制成為一個催生河清水潔的可行制度。”
“碧水藍天,白云悠悠,青山如黛,楊柳依依。”這是端午節時一位游客對赤水的評價。
近年來,貴州陸續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項改革試點,由此,赤水河流域內滿山綠樹和清亮河水交相輝映,當地居民的收入也穩步提高。
“以前一年忙到頭也就只夠全家吃個飽。發展旅游,讓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大石盤苗寨的苗族青年張代炳說。針對赤水河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赤水市將生態建設跟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吸納了大批赤水河兩岸居民從事農家樂和旅游服務。
“依托旅游,咱們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民族村支書王元江感慨地說。民族村是赤水市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目前全村80%的村民從事鄉村旅游,其中有20多戶貧困戶捧上了旅游“金飯碗”,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副局長胡益介紹說,因為保護和開發得當,赤水遺產地景區門票收入從2012年的1000萬元迅速增至2016年的2億元,大大提高了當地財政和居民收入。“這一切得益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發展生態經濟為當地群眾開辦起發家致富的‘綠色銀行’”。
“全市2.38萬貧困人口中,有1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產業,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從旅游扶貧中得到實惠,收獲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赤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蘭告訴記者。
窺一斑而知全豹。赤水市保護生態,在綠色中掘金只是貴州發展生態經濟的一個縮影。
保護江河湖泊,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福祉,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