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楊 剛 尹邦明
撐起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半邊天”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楊 剛 尹邦明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貴州省婦聯在推動婦女脫貧攻堅、家庭建設、權益維護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本刊選取一些先進典型,展示貴州婦女事業發展的新形象新風貌。

蘆笙、刺繡、蠟染、銀飾……在黔東南,這些古老的文化藝術,在一代代人的傳承和創新下,流傳至今,享譽世界。
苗族姑娘歐陽珍珍就是這樣一位民族文化傳承者。
歐陽珍珍1984年出生在黔東南州農村,從小就學會了苗族的手工活。
19歲那年,歐陽珍珍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一次從家里帶了幾件自己小時候制作的手工藝品,班里的同學都非常喜愛。她開始想,既然這么受歡迎,完全可以在學校周邊賣。
于是,她建議母親回到農村專門收購這些手工藝品,她則利用空閑時間在北京擺起了地攤。
每逢周末,她都會早早起床,到集市擺攤。三年里,風雨無阻,攢下來的錢不僅還清了學校貸款,還有剩余的錢寄回家。
因為大學學的是商務英語,歐陽珍珍結識了不少外國朋友,他們也很喜歡來自貴州大山里的藝術品,回國后還會進行廣泛宣傳。
2006年,大學畢業的歐陽珍珍回到家鄉租了一間小門面,做起了民族手工藝品生意。

歐陽珍珍(中)不僅將民族手工藝品做成了品牌,還解決了越來越多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受訪者供圖)
歐陽珍珍的銷售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樣,她在向游客介紹時,會特別講述這些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讓每一件產品都有故事”。
2010年,歐陽珍珍在凱里市創辦了九黎苗妹工藝品有限公司,從農村招聘一批固定的銀匠繡娘,同時和一些農戶簽訂合作協議。
如今,她公司的固定員工達200多人,均是來自周邊的貧困群眾。同時,公司每年都會組織一批農村婦女開展集中培訓,并通過實施“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把部分訂單直接發到繡娘手中,增加她們的經濟收入。
為了更好保護民族文化,歐陽珍珍還于2014年投資成立了“苗妹非遺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100余件自明、清以來苗、侗等民族服裝和手工刺繡品。通過它們,可以了解苗侗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場景,為研究民俗的傳承和演變提供依據。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歐陽珍珍說,苗妹非遺博物館呈現給大家的不是一次簡單的展示,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喚起人們對苗族文化的關注。
在貴州,歐陽珍珍所做的,正是許多人共同在做的事。
貴州省于2013年啟動的“錦繡計劃”,僅黔東南州,“錦繡計劃”已培育從事民族手工藝品的企業達200多家,成立農村合作社500余家,輻射帶動近10萬名農村婦女從事相關工作。
“正是有了像歐陽珍珍這樣一批傳承者的帶動創新,貴州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已逐步占領全國乃至東南亞旅游商品市場。”黔東南州婦聯主席陳曉瓊說,隨著民族民間特色手工藝品影響力的增強,“文化扶貧”正一步步地成就“美麗脫貧”。

5月24日,全國婦聯在北京揭曉2017年全國“最美家庭”,貴州25個家庭榜上有名,安順市黃果樹旅游區白水鎮打翁村潘永美家庭是其中之一。
1981年,潘永美從關嶺自治縣斷橋鎮嫁到白水鎮,丈夫伍仕連是她的初中同學。36年來,夫妻倆相互扶持、感情深厚。
“母親大度、認真、積極向上,是個聰明能干、思想開放的人。每次嘮家常,她總是會對我們說:做任何事情要有擔當,要有責任心。”女兒伍念告訴記者,她最想對母親說:媽媽,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潘永美從35歲起,先后擔任打翁村婦聯主任、計生員、村支書,她總是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特別是2008年當選村支書以來,在她的帶領下,打翁村開始種植椪柑等經濟作物,并成立打翁椪柑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
談到為什么會種植椪柑,潘永美說,“大約是當村支書的第二年,我到湖南大女兒家,看到他們成片地種植椪柑,心里就生出一個念頭:打翁能不能種?”
在女兒的幫助下,潘永美從湖南帶回一些果苗開始試栽。同時,向白水鎮林業部門申請技術扶持。3年后,樹苗開始掛果。在收成好的年份,不到一畝地的產量,收入能達3萬余元。

潘永美(前)與村民一起采摘黃果。(黃果樹旅游區婦聯供圖)
“全村現有黃果3000余畝,今年掛果不錯,大概能產10多萬斤,按每斤5元算,收入應該有50余萬元。”潘永美說,打翁村共有402戶1611人,貧困戶還有95戶,爭取年底全部脫貧。
2014年,打翁椪柑農民專業合作社獲評貴州省五星級“三八綠色工程示范基地”;2016年,合作社榮獲“安順市農村婦女崗位建功先進集體”、“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今年三八婦女節,潘永美被安順市婦聯授予“安順市同步小康十佳逐夢女”榮譽稱號。
為鼓勵和表彰像潘永美一樣的婦女能人,安順市婦聯還為打翁村黃果林授牌,取名“巾幗林”。
“要管理和帶動好一個村,就是要當好村里的‘當家人’,做到公平公正、心系群眾、無私奉獻和身體力行。”潘永美說。
近年來,貴州省婦聯以尋找最美家庭、表彰五好家庭、推評文明家庭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家庭文明創建活動,把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與樹立良好家風結合起來,以家庭文明促進社會和諧,推動了全省文明家庭建設再上新臺階。
在貴州省各級婦聯組織的推動下,像潘永美這樣的“最美家庭”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婦女積極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文明、美好正成為廣大家庭的幸福追求。

走進位于貴陽市省府路的貴州黔靈女家政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整面墻的掛牌:“全國巾幗家政培訓示范基地” “貴州婦女兒童公益事業愛心企業”“貴州省家庭服務骨干企業”……
“黔靈女”是由貴州省婦聯打造的家政服務品牌。廣大婦女向當地婦聯提出申請,即可免費參加“黔靈女”的家政培訓,學習技能,考核合格之后便可上崗。
省婦聯主席楊玲說,僅在2016年,50余家“黔靈女”家政品牌店已覆蓋9個市州,累計培訓5.5萬人次,從事家政服務的婦女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2009年,省婦聯組建成立“黔靈女家政服務中心”,主要培訓婦女家政職業技能,向其他家政公司輸送人才,但在實際過程中發現,這種單純培訓的方式并不能幫助婦女實現就業。
2010年,省婦聯創建黔靈女家政公司,不僅為婦女免費開展孕婦護理、幼兒陪護、老人陪護、家庭保潔等培訓,還為培訓合格的學員搭建就業平臺實現就業。
“這些婦女在其他領域就業可能沒有優勢,但干家務活卻是把好手。”黔靈女家政公司董事長羅戎說,“在家政行業就業較其他行業來說薪酬略高,但在文化、年齡等要求方面卻要稍低,這也是婦女從事家政服務業的有利條件。”
“黔靈女”本著“服務婦女、面向社會、溫暖家庭”的宗旨,幫助越來越多的下崗、失業、無業、農村富余勞動力婦女及女大中專畢業生實現創業就業。
同時,“黔靈女”積極尋求省人社廳、省商務廳、市商務局、市中小企業局及各市(州)等相關單位的政策支持,開展家政服務員就業技能培訓班,形成“免費專業培訓——公司推薦就業——高效服務社會”的模式。
2016年下半年,為保障員工的穩定性,幫助更多婦女就業。“黔靈女”取消了公司向員工收取的提成費,干脆讓員工多勞多得。“以前的運營模式是客戶如果支付員工3000元錢的工資,公司要抽掉百分之十。現在這個提成不要了,更多的婦女會選擇來我們公司就業。”
如今,“黔靈女”不僅僅是省婦聯的一張名片,更是全省家政服務行業的一個品牌。截至2016年,已累計幫助3.5萬名婦女實現就業。目前在“黔靈女”就業的婦女員工,保潔類平均每月可收入2700元,家庭服務類平均每月有3200元收入,月嫂每月最高能拿到1萬多元的工資。
家政從業婦女在大幅度增加自身經濟收入的同時,不僅改變其觀念,更增加她們的自信,幫助她們接收新思想、學習新技能,擴大了人際交往圈,提升個人認識社會的能力。
“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我認為家政就是伺候人、低等的工作。”作為月嫂的“黔靈女”員工唐中萍坦言,“現在穿上‘黔靈女’這身工作服,就覺得很自信自豪,每月能有近萬元的收入。”
(責任編輯/李 坤)

黔靈女家政公司開展育嬰師實操培訓(貴州省婦聯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