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揚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鄭德忠 見習記者 徐春燕 孟錦群
農校對接: 凈化菜籃子 充實錢袋子
文羅 揚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鄭德忠 見習記者 徐春燕 孟錦群
高校食堂需要什么蔬菜,農民就種植什么蔬菜。這樣既解決了學校的需求,又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既可追溯到直供蔬菜源頭,又能保障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既給農戶打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又能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路。
白菜、西紅柿、胡蘿卜……遵義醫學院師生每天都能在食堂吃到從遵義農村直接送到學校的新鮮蔬菜,這是“農校對接”給師生們帶來的“口福”。高校食堂需要什么,農民就種植什么。這樣既解決了學校的需求,又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既可追溯到直供蔬菜源頭,又能保障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既給農戶打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又能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路。
走訪了遵義醫學院的幾個食堂,記者發現,與其他高校相比,這里同等的菜在價格上都比較便宜?!昂芏鄬W校的食堂都是委托管理或承包經營,遵義醫學院新蒲、大連路兩個校區六個食堂均保留了一定數量的自主經營?!弊窳x醫學院后勤黨總支書記李毅介紹,自主經營食堂長期保留了6元一份的自助餐、3元一份的炒飯和各種特價保障菜。
遵義醫學院兩個校區有師生近兩萬人,6個食堂日均需要蔬菜30余個品種5000余斤。一年下來,學校在采購蔬菜及農副產品上的費用需要3000多萬元。以前,和其他高校一樣,遵義醫學院食堂的蔬菜采購都是到菜市場批發,蔬菜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居高不下。而現在,不用跑市場,不用和蔬菜經銷商討價還價,每天清晨,蔬菜生產基地“菜園子”的新鮮蔬菜就直接裝進了遵義醫學院的“菜籃子”。這得益于學校與仁懷市長崗鎮、正安縣新州鎮、播州區樂山鎮蔬菜種植基地簽訂供銷合同,實行“農校對接”模式。
2016年,遵義醫學院黨委書記石京山送扶貧工作隊員下鄉時說,實施扶貧攻堅大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急村民之所需,盡學校之所能,切實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
當年底,學校校長喻田就與正安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遵義醫學院駐正安扶貧工作隊進駐后發現,所駐的四個村受自然環境約束,沒有較好的經濟發展產業,有的就是無污染的自然環境。怎樣讓好環境產生好收益?學校領導商議后決定,把農村和學校對接起來,由當地種植學校食堂需要的農產品,學校再去購買,這樣既解決了學校的需求,又能給農戶帶來經濟效益。
“農校對接可以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可以降低流通成本,給學生帶來實惠?!崩钜阒毖裕稗r校對接”直供直銷的方式,還可追溯產品到源頭,保障食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遵義醫學院不斷拓展“農校對接”涉及面。正安縣新州鎮龍崗村民潔養殖廠,是一家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的村辦企業,據遵義醫學院駐正安扶貧工作隊隊長陽江鴻介紹,目前,遵義醫學院已經與民潔養殖廠簽訂意向協議,每年向其采購5000只肉兔用于醫學實驗,價值30萬元左右。
“以前由于沒有產銷鏈,白菜只賣兩三角錢一斤都沒有蔬菜商來采購,只能爛在地里,大家都不敢多種蔬菜?,F在好了,遵義醫學院需要什么菜,我們就發動村民種什么菜?!比蕬咽醒哳^村村主任龍明江告訴記者,去年起,堰頭村開始發展“無公害、生態綠色”蔬菜種植,不光解決了蔬菜銷售問題,農民的就業也有了保障。農戶們準點工作,準點下班,生活模式和城市無異。
“簽訂蔬菜供應合同,建立供應鏈,解決了扶貧產業生產什么和賣給誰的問題?!弊窳x醫學院副校長王子正介紹,“農校對接”中的蔬菜供銷拉動正安縣新州鎮發展了1200畝核心蔬菜種植基地,解決了附近300余戶農戶務工問題;拉動仁懷市長崗鎮堰頭村種植蔬菜400畝,其中85畝土地流轉來源于貧困戶,為30余位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簽訂蔬菜供應合同,建立供應鏈,解決了扶貧產業生產什么和賣給誰的問題。圖為仁懷市長崗鎮堰頭村農戶從遵義醫學院工作人員手里接過賣菜的錢。(遵義醫學院供圖)
“農校對接不僅僅是和幾個蔬菜基地合作這么簡單,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王子正繼續說,“三農”和學校聯盟,不僅僅是給學校后勤提供一些必需品,更深一層來說,還與大扶貧、大健康、大數據、大旅游密切相關。
遵義醫學院作為全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排名第二的高校,肩負社會“全民健康”的責任。借助學校醫學資源和“農校對接”的便利,2016年,遵義醫學院組織開展“義診”活動三次,惠及3000余農村群眾,發放藥品價值3萬余元,讓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人同等的醫療資源。
此外,遵義醫學院還探索從果蔬、藥材基地上做旅游文章,把蔬菜、藥材基地作為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指導基地建設。
同是種植土豆,施不施肥可能成為土豆上市后是否受到消費者青睞的重要因素。高校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陣地,其主要職能與精準扶貧、全面小康全面契合的最好方式莫過于發揮高??茖W技術的優勢,實現農校之間“生產技術”的有機對接。
“扶貧想要取得長效,需要我們幫助村民轉變經營意識,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遵義醫學院分管科研的副書記劉建國介紹,“農校對接”要實現雙邊共贏,需要探索在大數據環境下的供應鏈模式。學校已將“精準扶貧下農校對接供應鏈管理模式探究”作為黨建科研課題,對信息共享、物流管理、蔬菜基地布局、產品質量監管、市場轉化等進行細致研究,在“窮”土地上搞科研,著力把農村經濟推向市場。
為此,學校先后與赤水、綏陽、鳳岡、劍河、道真、正安、紅花崗、匯川等市縣區簽訂了合作協議,派出由19名博士組成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和5名鄉鎮科技副職深入部分縣鄉,為廣大農戶就蔬菜、藥材、茶葉、烤煙等農產品在作物種植和產品轉化上進行科技指導,并為鄉鎮培訓科技人員。
正安野木瓜含有多種氨基酸元素和齊墩果酸,還含有極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科技特派員隊伍正在考慮利用正安的野木瓜開發野木瓜面膜等產品。此外,遵義醫學院申報的貴州省重大專項項目“貴州金釵石斛、鐵皮石斛開發利用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已獲立項資助經費733萬元;與企業合作開發金銀花產品30余種,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
“我們有些項目已經研究開發出成果,有些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蓖踝诱寡?,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還有很多豐富的項目值得深入研究,讀懂讀透“農校對接”這篇大文章,遵義醫學院作了有益嘗試。
(責任編輯/哈文麗 王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