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 剛
司法惠民促和諧
—— 畢節市創新司法行政服務工作觀察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 剛
畢節市強化司法行政服務下沉,不僅在鄉鎮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站,還在村(居)一級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點,使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社區)、難事不出鎮。
“養狗不咬人,養狗干什么!”
“狗是你家養的,咬傷了人,你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狗是畜生,狗要咬人,是狗的事情,與飼養人無關。”
……
5月8日下午,在織金縣司法局馬場司法所,張某和王某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調解一時陷入僵局。
原來,張某的孩子在上學途中被同村王某飼養的狗咬傷,但王某拒絕支付孩子的醫療費。于是張某向馬場司法所反映情況、申請調解。
接到張某申請后,鎮綜治辦、司法所工作人員先安撫張某,讓他好好照顧孩子,不要耽誤孩子的有效治療時間。隨后,立即組織調解小組進行走訪。
經調查得知:在這次事件中,張某的孩子像往常一樣經過王某家門口去上學,不小心被狗咬傷。而王某家所飼養的這條狗經常對過往路人吼叫,還曾咬傷過人。
掌握事實后,調解小組及時組織雙方調解。一開始,雙方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調解小組立即采取“背對背”的調解方式,通過擺事實、講證據,動之以法、曉之以理,在一番努力下,解開了王某心理上的疙瘩。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協議:由王某一次性支付張某孩子350元醫療費。
近年來,畢節市司法局扎實推進“法治畢節”創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及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了司法所、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安置幫教等職能在服務保障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為畢節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為法治貴州建設探索了有益經驗。
在畢節,類似馬場調解小組的基層調解組織現有4324個,調解員達21130人;全市現有基層司法所262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375人(不含威寧)。
畢節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玉梅告訴記者:“強化司法行政服務下沉,畢節不僅在鄉鎮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站,還在村(居)一級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點,使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社區)、難事不出鄉(鎮)。”
赫章縣媽姑鎮司法所依托該鎮已建立的綜治辦、法庭、派出所、國土所、社會事務辦等基層單位及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社區矯正等,于2016年1月建立了媽姑鎮司法行政公共服務中心。
媽姑鎮礦產資源豐富,有鉛、鋅、鍺、褐鐵等多種貴重金屬礦種和豐富的煤炭資源,已有幾百年采礦歷史。歷史遺留問題、礦群矛盾、移民搬遷糾紛等矛盾突出。
“借助司法行政公共服務中心工作平臺,通過部門聯動,我們成功化解了一起長達4年的交通事故矛盾糾紛;成功找回兩名離家出走的兒童;有效調解了一老人狀告其子女未履行贍養義務的家庭矛盾……”說起調解的典型案例,媽姑鎮司法行政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守俊如數家珍。
媽姑鎮的司法服務創新試點,讓畢節司法行政系統探索社會綜合治理找到了“感覺”。張玉梅說:“媽姑鎮的模式,讓各職能部門形成緊密聯動的關系,也讓調解員隊伍變得更加專業,從而提高整體的司法服務質量。”
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畢節市共排查各類糾紛5654件,調處糾紛5634件,成功調處5466件。
去年4月28日,畢節市醫調委接到一患者父親的電話,稱其妻子(羅某)三年前到醫院順產一男嬰,由于醫院過錯致使男嬰窒息且又拖延救治時間導致孩子腦癱,孩子已3歲,不能翻身、坐立、說話,也不能走路。家人在巨大的悲痛下數次找醫院要求經濟賠償,但訴求無果。
根據患方申訴,畢節醫調委及時聯系醫方并于次日組織醫患雙方開展調查,在充分聽取醫患雙方陳述和查閱大量資料并查清基本事實后,展開調解。
調解過程中,醫患雙方對事實經過表示認同,但在醫療責任認定、傷殘等級、賠償金額等方面存在較大分歧,且互不讓步。

畢節市創新司法服務的體制機制,多舉措為基層群眾排憂解難。圖為黔西縣疑難復雜調委會正在調解一起物業糾紛。(黔西縣司法局供圖)
一周后,經醫患雙方要求,醫調委再次組織調解。在經過幾次協商和調整,醫患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并于協議簽署次日履行完畢。雙方均表示滿意。
“醫調委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種組織形式,屬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聘用的調解員都是知名律師、退休法官及醫療衛生、司法行政系統退休的具有較強專業知識,且熱愛調解工作,有豐富的處置糾紛經驗的人員。”黔西縣醫調委主任陳文新告訴記者,自縣醫調委成立以來,共受理醫療糾紛307件,調解成功292件(有的案件當事人要求走訴訟程序),涉及金額1500余萬元。全縣未發生一起因醫療糾紛引起的非正常上訪和群體性事件。
今年初,黔西縣醫調委被司法部、人社部表彰為“全國模范調委會”。
除了醫調委,黔西司法局還成立了行業矛盾糾紛調委會、疑難復雜矛盾糾紛調委會,并分別配備專業調解室。同時還利用大數據手段建立了分門別類的“云端”調解專家庫、網上預約調解服務平臺。
“專家庫主要分為9大類,涵蓋土地、醫療、家庭、勞資、礦群、行政、交通事故、鄰里等,各類調解專家100余名。”黔西縣司法局局長梁先林說,糾紛雙方可以通過屏幕瀏覽“點員調解”,也可以通過黔西司法行政微信服務平臺遠程預約調解。
走進黔西縣司法局,你會看到許多醒目的牌子:黔西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人民調解中心、司法行政公共服務管理中心、司法行政救助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等。梁先林告訴記者,“各平臺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形成一個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體系,共同為社會穩定和諧保駕護航。”
為深入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畢節司法局從五個方面入手,切實促進調解組織建設、隊伍建設、調解場所、工作制度、業務活動等“五個規范”,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組、中心戶長“四位一體”人民調解網絡,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工作體系,建立了矛盾糾紛定期排查調處制度、重大社情報告制度、群體性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多元解難。
在“法治畢節”創建中,畢節市不僅將優質法律服務資源下沉至“最后一公里”,建立多元體系化解社會難題,還在城鄉大力實施全民守法宣教工程,積極營造全民守法、全社會厲行法治的濃郁氛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在“六五普法”的基礎上,畢節市啟動了“七五普法”相關工作,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同時充分發揮“農民講師”隊伍、農村文藝宣傳隊伍、農村教師隊伍、基層干部隊伍、群團組織隊伍“五支隊伍”作用,開展“浸潤式”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增強法治觀念。
大方縣黃泥塘鎮通過建設法治文化廣場和法治一條街,在重要位置用LED顯示屏播放普法宣傳片,營造出濃厚的法治文化環境。
黃泥塘鎮鎮長郝永鎮說:“我們還結合農村道德講堂、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開辦法治夜校、法治流動講堂,組建法律小分隊等,深入村寨、田間地頭,向群眾普及法律知識,讓群眾成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創建的受益者、擁護者和參與者。”
在特殊人群的安置方面,黔西縣司法局通過與黔西縣藍天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組建藍天駕校刑釋人員安置幫教基地和社區矯正對象就業基地,為基地授牌,聘請法律顧問,引導更多刑釋人員、社矯對象學習駕駛技術并在駕校工作,現已累計安置幫教刑釋人員400余人。
“學員中至今沒有出現再犯罪情況,幫教率達100%。”梁先林告訴記者,幫助特殊人群有業可就,真正回歸和融入社會,他感到很欣慰。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