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凌紅軍
以硯為生 與硯相伴—六硯齋主人凌紅軍自述
文_凌紅軍

凌紅軍Ling Hongjun
凌紅軍(鴻君),歙縣人。中華傳統工藝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1989年繼承父業,從事歙硯雕刻、歙硯歷史資料的整理等工作。 歙硯協會創始人、執行會長,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創始人、館長,歙硯研究院院長,歙硯鑒定委員會主任、鑒定專家,歙硯安徽省地方標準起草人之一,《歙硯新考》《中國歙硯》雜志總編輯。2010年被歙縣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傳承人”“全縣優秀人才”稱號。作品《古今百硯譜》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評為金獎及安徽省十大非遺旅游商品創新作品。
中國的手工藝文化器物,自古講究原料產地。好材料,便得了先頭的優勢,同時材料資源優勢又會滋養以此為源的產業文化。
翻閱字典,“歙”,沒有他解,唯有兩個:一、地名,安徽歙縣;二、四大名硯之首,歙硯。
歙硯因產于歙縣而得名,歙縣因產歙硯而聞名。
這是相互依托而共生發展的自然與城市關系,也是中國文人精神在人與、自然、宇宙關系上的自然表現。
歙硯,全稱歙州硯,制作材料為歙石,產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古歙州包括歙、休寧、祁門、黟、婺源等縣。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所出石材為最優。
歙硯為歷代文人所稱道。南唐后主李煜說:“歙硯天下冠?!碧K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泵总勒f:“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云,貯水不涸?!?/p>
生于安徽歙縣的我,自然對歙硯有天生的熱愛之情。我父親靠著祖傳的手藝,改革開放前工作于歙縣國營歙硯廠(工藝廠)。10歲起,我開始接觸這門手藝,跟隨在父親、姐姐身邊“打邊爐”,非正式地學起了制硯這門手藝。后來父親退休后,17歲的我自然頂替父親的工位進了歙硯廠。
從祖輩,到父輩,到自己,這一生,以歙硯為生、與歙硯相伴,是毫無疑問的事兒。
從最開始的學徒做起,跟著師傅學看硯石、驗收硯石。那時候我很年輕,又有闖勁,后來單位就派我到現在屬于江西婺源的這邊大山里去收石頭。在那的大山里,我來來去去待了兩三年,天天跟石頭打交道。
后來又回到廠里做石料切割、鋸磨、制坯工作,開始是把大塊的整料切開。因為切割石料會產生大量熱量和廢渣,需要在操作機器時加大量水。有一年冬天,空氣特別潮濕、寒冷,凍僵的手在推石料上機器時,不小心被切到。
在這次不幸的遭遇后,父親和姐姐一度考慮是不是讓我改改行,不再做這門危險繁重的手藝活兒了。
但我清醒地知道,自己深愛歙硯。這輩子就是要為歙硯付出一切,不會轉行或放棄。當時生產科了解到我的心跡,組織上考慮到現實情況,提前把我給轉到了雕刻組。當時就像蓄積已久的感情爆發一樣,我投入了最大的激情和熱愛跟老師傅學手藝。白天在廠里學,晚上回家跟父親、姐姐學。
但不幸的是,曾經輝煌的歙硯,因書寫工具及社會發展階段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國營歙硯廠經營效益也大幅滑坡。1999年,歙硯廠走上了體制改革道路,在11年的學藝、工作生涯之后,我也在改革的浪潮中被迫選擇了自主擇業。很多原來的同事都已轉行,做能養家糊口的活兒去了。
命運再一次在我面前擺出了選擇題。選擇繼續死磕,走這條路,能不能保證溫飽,前途怎樣,未知……重新換行擇業,放棄做歙硯,多年之后,自己會不會后悔?
但我仍然沒有猶豫,我深深地知道,從祖、父輩開始,自己身上就傳承著歙硯的血脈。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歙硯終將會有重新出頭的一天。
于是乎,我干脆放開手腳,學著民間做得風生水起的方見塵、程蘇祿等老師。在不以創匯為經營目標的民間歙硯藝術市場,體現市場價值的就是匠藝功夫。其實,很多民間大師因為不受約束和訂單目標的限制,反而做得很出彩,比較有名的活兒都做得特別細致漂亮。我在那時又學到不少硬功夫和絕活兒。
2000年,我有了自己的作坊,形成了前店后坊,一邊展示一邊創作。
歙硯是一種文人用的東西,玩這個的人斗寶斗才能時,不是比誰做的硯價錢高,我們比誰的手藝更精湛,誰的詩詞歌賦文采好。所以我那時攻讀的文學、史料的東西特別多,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也就是我的作品更多體現文人情懷和精神的底蘊所在。
無論怎么創新,硯臺制作所秉承的黃金分割比例,尺寸大小的講究,研墨所用的位置,擱筆所用的位置,仍然是我在設計硯臺時把握的核心結構設計。
2005年,我成立了“六硯齋”歙硯工作室。
在這幾年的發展中,享譽千年的歙硯重新贏回了市場的生機。堅持多年,已經熬過寒冬,成績卓然的我,有了大膽的想法。2006年,我和業界多位中年歙硯設計制作師聯合成立了歙硯協會。

1.凌紅軍 水漫金山硯紅絲硯 木紋
歙硯屬于歙縣,是歙縣的名片,也代表安徽文化、中華文化。以前個體式的發展,比較分散,為了能把歙硯文化的優秀人才集中起來,將歙硯歷史、文化很好地傳播,經過多方論證,我們覺得有必要建一個歙硯藝術博物館。2006年,在歙硯協會的努力和政府等各方的支持下,歙硯藝術博物館成立了。
喜愛歙硯的人可以來尋寶貝,了解寶貝歷史。想學的人可以在這跟著師傅學藝。每年舉辦各種文化講座。
2009年,歙硯協會多次向縣政府建言獻策,最終在政府的招商引資下建成了中國歙硯城。
歙硯藝術博物館和我的“六硯齋”工作室就在歙硯城內。入住這里和工作在這里的人,都依托歙硯這個文化載體而連接起來,享受歙硯的文化之美,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傳播歙硯所代表的中華文化。這才是中華文化最好的傳承。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

2.凌紅軍 不忘初心硯歙硯 金星金暈

3.凌紅軍 春江水暖硯歙硯 芙蓉溪雁湖眉紋

4.凌紅軍 蘭亭雅集硯歙硯 芙蓉溪眉紋子石

5.凌紅軍 青銅古韻硯歙硯 芙蓉溪眉紋子石

6.凌紅軍 饕餮紋硯歙硯 水舷坑水波羅紋

7.凌紅軍 喜從天降硯歙硯 眉子坑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