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左莊偉
不裝巧趣 皆得天真—張勤的寫生山水畫
文_左莊偉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畫家

張 勤Zhang Qin
別署凡寬,出生于江南古鎮金壇。少年臨摹芥子園畫譜,后入伍在吉林軍分區政治部從事電影、美術、宣傳工作,初學陸儼少,回地方一直從事美術創作,2009年考入北京榮寶齋畫院中國畫名家研修班——唐輝山水畫工作室。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燕山國畫院專業畫家、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金壇書畫院院長。
在“文革”中,一個9歲的孩子從被焚燒的火堆里搶到一本未燃盡的《芥子園畫譜》,這為他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從此臨學不止。18歲參軍因他會畫畫被分配到電影隊,4年后從部隊回到地方,又以會畫畫被安排到文化館工作。由于他的努力逐漸成為一方知名的畫家。他就是江蘇金壇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金壇書畫院院長張勤。作為畫家的張勤崇拜畫史上兩位大畫家:一是西方19世紀后印象派藝術祖師凡·高,另一位是中國宋代北方山水畫宗師范寬。他為了激勵自己做像凡·高和范寬那樣的畫家,將自己的名字起藝名為凡寬。我初識張勤感覺他倒也有幾分凡·高和范寬的勁兒:對藝術的癡迷和執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鐘情,對人的真誠和寬厚。
凡寬沒有受到過規范的學院美術教育,他是完全靠勤奮自學,即師名家師名跡更師造化,他以自己在東北豐富的軍旅生活創作了長白山水系列作品,表現了北國的雄渾壯美的風格,受到畫界的關注和重視,他創作的《秋意長白》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并獲得優秀作品獎。他已從一個業余美術愛好者逐漸轉型為專業山水畫家,但他并沒有滿足,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決心再做一次學生,在他49歲時走進京城的榮寶齋畫院,在專業畫家的指導下研修山水畫藝術的畫理和畫法。
作為山水畫家的凡寬十分重視深入真山真水,摹寫自然的狀貌美和感悟自然的精神氣質美,真心做到以造化為師。他北上衡山、南歷雁蕩,多次往返皖南黃山,巴蜀山水足經多重南北方山村,從平凡的山野村落中發現真情和美,寫下數幅充滿真性情的山水畫,從中精選數幅匯編這本畫集奉獻于世,不僅展示了他的才藝,也為觀賞者建樹起一處處遠離紅塵、無雜無染的精神家園,使人們可以坐以觀之、立以賞之、臥以游之,其樂無窮。
凡寬的山水寫生作品充滿真情實感,不雕飾,不裝巧趣,畫出了自然的原生態真情境,這是現代人心目中向往的境界:和平、寧靜、安逸,沒有仕途的爭斗,沒有城市的喧囂,更沒有現代工業的污染,不管畫家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畫出了現代人的精神祈求,他的畫中帶有芳香的泥土氣味和新鮮的空氣富有現代意義,這是畫境所延伸的精神境界,升華的時代精神。

1.張勤 巴蜀山水58cm×69cm2014
自唐代王維始創水墨畫,倡導水墨為上,獨尊山水,水墨山水畫逐漸成為文人畫的主體形式,水墨亦成為主要藝術語言。畫家十分重視筆墨的錘煉。從凡寬的水墨山水畫中可以見得他賞以書法入畫法,重書法性用筆,擅用行書法寫點線構成藝術形象,他用不同的點,積點成不同的線,不同的積點線擴展為面,他筆下的點如磐石有力度,輕重緩急起落如玉珠落盤擲落有聲,筆墨有濃淡虛實的變化,如果從筆墨所透現的精神看,他那富有動感的點線所構成的藝術形象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此乃源自于畫家對自然的深情厚誼,他的筆墨是隨意而運,十分率意,如輕歌曼舞,自然、輕松、愉快,是純真樸實的自然美點燃了畫家的激情與智慧,又轉化為畫家春風大雅的筆墨語言。凡寬用他的筆墨為大自然寫贊美詩,為山川村野代言造像。藝術作品的主要魔力正在于畫家確切地表現了人們心目中的自然神和貌、靈和魂。
約稿、責編:徐琳祺、史春霖

2.張勤 巴蜀游記之柳江古鎮(之一)58cm×69cm2016

3.張勤 巴蜀游記之柳江古鎮(之二)58cm×69cm2016

4.張勤 巴蜀游記之峨眉山七里坪58cm×69cm2016

5.張勤 麗江游記之黎明古村58cm×69cm2016

6.張勤 爨底下村58cm×69cm2010

7.張勤 黃山猴谷58cm×69cm2014

8.張勤 詩意家園畫婺源58cm×69cm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