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霞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前世今生”
陸玉霞
中文里“方程”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九章算術》中.《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成書于東漢初年,至今仍有傳本.全書分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第八章.但是在這一章里的“方程”,是指多元一次方程組,與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方程”的意義并不同.
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注釋《九章算術》說:“程,課程也.群物總雜,各列有數,總言其實,令每行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并列為行,故謂之方程.”這里的“如物數程之”是指有幾個未知數就要列出幾個方程.
古代,人們還不會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人們是利用算籌來布置方程的.如下圖,圖中各行由上而下列出的算籌其實就分別表示x、y的系數以及常數項.一次方程組各未知數的系數以及常數項用算籌擺放時類似方陣,所以叫做方程.
在《方程》這一章中共有18道題目,其中關于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就有8題.例如第7道題:
方程: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兩.牛二、羊五,直金八兩.問牛羊各直金幾何?
答曰:牛一,直金一兩、二十一分兩之一十三,羊一,直金二十一分兩之二十.
術曰:如方程.
剛才所列舉的算籌方陣即本題的方陣,古人利用算籌解方程組的基本方法,在理論上和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加減消元法”基本一致.《九章算術》中解方程組的方法,不僅是我國古代數學中的偉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大瑰寶.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古巴比倫人的代數知識是相當豐富的,在已發掘的50萬塊記載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板中,有400塊是數學泥板,在這些數學泥板中,有許多記載著有關方程的問題.他們主要用文字表達,偶爾使用記號表示未知量.雖然在泥板中記載的有關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題目不多,解法也不如《九章算術》中的方程術來得簡便,但在人類歷史上,古巴比倫人卻是最早掌握了二次方程甚至更高次方程的解法的民族.
在前人的基礎上,古希臘人把數學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現代意義上的“方程”一詞,就來源于拉丁文oequation,英文equation也由此演變而來.到了亞歷山大里亞時期,隨著數學應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與方程有關的代數問題,也涌現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丟番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算術》中記載了130個與一次和二次方程有關的問題,其成就遠遠超出了他所處的時代.
隨著數學學科的發展,直到1673年,法國科學家笛卡爾才在《幾何學》中使用x、y、z表示正的未知數,隨后,漸漸地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方程.
其實,早在我國宋元時期,就已經正式出現了用“元”這個字來表示未知數的用法,它源于當時的“天元術”.所謂“天元術”,就是在解代數問題時,先“立天元一為某某”,再根據題設條件,建立等式,最后通過移項和合并同類項,得到一個方程.“立天元一為某某”,就是我們現在的“設某某為x”.
元代的教育家、數學家朱世杰(1249年~ 1314年)在《四元玉鑒》中將“天元術”拓廣為“四元術”,除了天元,又引入地元、人元、物元,以解決多元高次方程組問題.而其實“天元、地元、人元、物元”即類似于“x、y、z、w”.
方程是我們實際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數學模型,二元一次方程組在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一定接觸了許多.就如小學奧數里常見的“雞兔同籠”問題,如果我們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決,那就“so easy”啦.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