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峰
特朗普意外解除科米職務引起廣泛質疑,而一旦“科米備忘錄”內容被證實,將是在任總統干預司法調查的直接證據。即便如此,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并不大。
近來,一度冷卻的“通俄門”再度成為美國新聞焦點,而且牽連“駙馬爺”賈里德·庫什納也成為聯邦調查局的調查目標,甚至總統本人都破天荒成為“泄露國家機密”的重要嫌疑人。當司法部突然任命特別檢察官后,針對“俄羅斯干擾大選”的調查進入新階段,“彈劾”開始在媒體相關討論中被頻繁提起。
特朗普出訪期間,媒體還不斷爆出對白宮不利的一些新聞。比如,聯邦調查局去年夏天掌握了俄羅斯試圖通過特朗普身邊幕僚來對其施加影響的材料;特朗普前國安顧問弗林引用“不得自證其罪”的憲法條款,拒絕接受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傳喚;《華爾街日報》稱,去年一名共和黨顧問向黑客Guccifer 2.0索取民主黨內部資料;路透社獨家報道,特朗普競選團隊在去年4月至11月與俄羅斯官員及一些同克里姆林宮有密切關聯的人員至少有18次未經披露的接觸……
針對特朗普競選團隊“通俄”的指控,自去年11月大選之后便一直不斷。麥克·弗林即因去年底私下與俄駐美大使頻繁通話并隱瞞通話內容,而在就任總統國安助理24天后被迫辭職。
弗林一年多前曾表示,他所有以私人名義的出國都“由美國企業出資”,實際上他2015年12月的莫斯科之行,是由俄外宣電視臺“今日俄羅斯”出資的。當時該臺的慶典晚宴上,弗林被安排坐在普京身邊。

5月25日,聯邦調查局就特朗普女婿賈里德·庫什納與俄羅斯關系發起調查。
不過,由于后續的調查一段時間內沒有結論,加上特朗普4月7日對作為俄羅斯盟友的敘利亞當局動了手,媒體對“通俄門”的報道逐漸降溫。
但在5月8日后,一系列的事件使針對特朗普的“通俄”指控獲得新生。同第一階段相比,“通俄門”第二季的發展有如下特點:
節奏快:從5月8日到17日,在不到10天里接連爆出多個丑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僅白宮應接不暇,美國公眾都一時感到難以消化;
內容新:5月之前,相關的調查主要針對大選前后俄羅斯政府對選舉的干擾,尤其特朗普團隊同俄方的接觸,但是同新一輪丑聞相關的,更多是實時發生的事件;
“自討苦吃”:白宮最近的麻煩大多屬于“主動失誤”,并不是媒體翻出了什么陳年舊料;
性質嚴重:針對白宮的這些指控如果坐實,“彈劾特朗普”可能真的會被提上日程。
“通俄門”第二季的完美風暴,起于5月8日參議院聽證會上,前司法部副部長薩莉·耶慈作證說,1月份她曾兩次親赴白宮,當面警告白宮法律顧問:弗林在涉俄事務上對副總統彭斯說了假話,俄羅斯有可能以此要挾弗林。
根據耶慈證詞中提供的時間線,白宮在獲知弗林說謊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的情況下,又足足等待18天才要求其辭職。國安顧問有機會接觸最敏感的情報,為什么白宮要等待這么久?即便是“需要經過細致調查完成相應程序”,為何這期間還讓他參與特朗普同普京的通話?

耶慈的證詞,雖然會令外界繼續質疑特朗普團隊同俄羅斯的關系,但并沒有提供什么“通俄”的切實證據;白宮固然因之面臨一定壓力,但證詞的殺傷力非常有限。
可是,特朗普本人卻對這個聽證會十分關注,在聽證會結束后連發兩條推特,稱“通俄”指控是徹頭徹尾的騙局,“什么時候這個用納稅人的錢資助的騙局才能結束?”
5月9日,聽證會結束后24小時,白宮突然宣布解除詹姆斯·科米的聯邦調查局局長的職務。宣布消息同時,白宮還公布了司法部副部長羅德·羅森斯坦寫給白宮的一份備忘錄,備忘錄指責科米在處理希拉里·克林頓“郵件門”事件中失職,令公眾喪失了對聯邦調查局的信任。
聯邦調查局局長同其他政府閣員不同,屬于非政治性職務,法律規定任期長達10年,這樣的設定就是為了避免政黨更替對司法調查的干擾。所以,雖然總統有權解除局長職務,但是歷史上此前只有一次總統炒掉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先例—1993年,局長威廉姆·塞申斯因財務腐敗而被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解職。
科米是聯邦調查局百年歷史上第二個被總統解職的局長,而他又剛好是調查“通俄門”的關鍵人物!
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記者們潮水般的質疑,白宮通訊團隊疲于應付。在消息公布后48小時內,白宮對媒體的回應內容多次變動,前后矛盾。對“開除科米的理由”,“做出決定的時間線”,以及“是特朗普先決定開除科米,還是白宮根據司法部的建議采取行動”這些關鍵問題,白宮始終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5月11日,《紐約時報》刊文爆料說,科米身邊的人吐露,特朗普在上任后曾邀請科米到白宮共進晚餐,進餐時特朗普要求科米保證對自己盡忠,而科米回應自己只能保證對總統以誠相待。
5月15日,就在媒體熱議特朗普是否因試圖干擾“通俄門”調查而炒掉科米時,《華盛頓郵報》再爆大料:特朗普在同俄羅斯外長會見時,向其吐露了機密反恐情報,而這個情報是由盟國分享給美國的,特朗普在向俄羅斯報信時,并未得到該盟國(后證實是以色列)的許可。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向俄方泄露的情報屬于絕密級別,其內容可能會令前方的情報人員面臨生命危險。
科米被炒后,“彈劾”就開始不斷被人提起,“橢圓形辦公室內泄密”更是火上澆油,令彈劾的聲浪驟然提高。
“郵報”爆料的文章上線后數小時,就有相關文章指出,由于法律規定美國總統有權對任何情報進行解密,所以特朗普即使向俄方吐露了絕密信息,也不能因“泄密”獲罪;但是相關分析同時指出,在這樣重大敏感的事務上如此不小心,令人對特朗普能否勝任總統一職產生疑慮,而特朗普是否在這一事故中違背了“保衛憲法”的總統誓言,比他是否違法更值得關注。
白宮全員出動,試圖反擊“郵報”的指控。國家安全顧問H. R. 麥克馬斯特一再向媒體強調,總統沒有泄露任何敏感信息;參加會見俄方代表的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也稱,“泄密”之說是無稽之談,美俄雙方所交換的都是可以從媒體報道中獲得的公開信息。但這種“搪塞”無法堵住悠悠之口。
5月16日,就在全美上下還因“總統泄密”而瞠目結舌的時候,《紐約時報》再爆重量級新聞,稱被炒的科米手中掌握一系列備忘錄,詳細記載了他同特朗普過往的一些交談內容。報道稱,“科米備忘錄”顯示,在2月14日于橢圓形辦公室舉行的一次會談中,特朗普要求他停止對弗林的調查;此前一天,弗林剛剛辭職。
特朗普意外解除科米職務引起廣泛質疑,而一旦“科米備忘錄”內容被證實,將是在任總統干預司法調查的直接證據。要知道,美國上一個被坐實干預司法調查的總統,是理查德·尼克松。
5月17日,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任命前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為特別檢察官,負責對俄羅斯干擾2016年總統大選一事進行獨立調查。
此前,參眾兩院均有多個委員會分別在對“通俄門”進行調查,但是因為目前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均為共和黨把持,主持“通俄門”調查的各委員會主席均由共和黨議員擔任,所以民主黨一直抗議相關的調查進展緩慢,過于敷衍。而在5月份之前,由于相關調查沒有新的發現,來自媒體和公眾的壓力也比較小,所以國會共和黨對加大調查力度、任命特別檢察官的呼聲,一直不予理睬。
但是在一連串巨型爆料來襲的情況下,任命特別檢察官進行獨立調查,就變得勢在必行了。一些媒體報道,同特朗普關系緊密的司法部長杰夫·塞申斯,因為競選期間同俄羅斯官員有過會談,所以在“通俄門”事件中已經正式回避相關的調查工作;而無論塞申斯本人還是白宮,都是在羅森斯坦簽署特別檢察官的委任狀之前半個小時,才獲知此事。
從5月8日耶慈作證,到5月17日穆勒被任命為特別檢察官,這期間“開除科米”、“橢圓形辦公室泄密”、“科米備忘錄”等風波接踵而至,其中單獨一項都足以令任何美國總統陷入長達數月的麻煩,而這一切竟然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連續發生!
針對“通俄門”的調查不僅進入了新階段,而且調查內容也在“俄羅斯如何干擾美國大選”和“特朗普團隊是否在選舉中同俄羅斯共謀合作”之外,又加入了一項極具殺傷力的“總統是否干預司法”。
在“通俄門”進入第二季之后,最令人關注的問題無疑是“特朗普會被彈劾嗎?”目前看,盡管白宮危機重重,但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并不大。
主要原因是,彈劾總統的門檻很高,在眾議院多數投票同意彈劾后,需要參議院2/3的絕對多數支持,才能使彈劾生效。而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目前掌控參眾兩院,且在明年中期選舉中,參議院面臨換屆的席位多數位于共和黨選民占優勢的州,民主黨翻盤參議院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即使彈劾程序啟動并在眾議院過關,參議院也不會有足夠的共和黨議員倒戈。
不過,“通俄門”持續發酵,使特朗普從勝選所獲的政治資本和民望消耗甚大。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跌至四成,認為他曾經“通俄”的人群比例則不斷上升。缺乏民意后盾,國會議員們就沒有動力站到總統的身邊,去支持白宮的大政方針 ;鑒于總統威望下降,白宮想要推動任何大型的法案,都是難上加難。
“通俄門”情節發展步步驚心,另一個副作用是吸引了媒體大部分的注意力。特朗普政府計劃中的“稅改”、“醫改”加“萬億基建”的一系列施政舉措,白宮有機會介紹,媒體也無暇報道。“通俄門”調查不結束,白宮的施政就會處于局部宕機狀態。
另外,在“彈劾”聲不絕于耳的背景下,民主黨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得償所愿,卻可以在中期選舉時,用“彈劾總統”吸引本黨選民出門投票,大大增加重新奪回眾議院控制權的希望。而一旦共和黨失去同時掌控兩院的“雙保險”,在目前華盛頓缺乏合作精神的大環境下,基本可以確定特朗普任內將難有作為;民主黨在彈劾無望的情況下,也會盡全力將“彈劾”作為特朗普任期最后兩年的華府主旋律。
在丑聞的風口浪尖上,特朗普開啟任內首次外訪之旅,一路上在中東和歐洲受到熱情接待;他本人也頗為自控,沒有因發推特或者一些出格言論引發更多爭議,美國媒體也罕見地對他的出訪進行了相對正面的報道。
但是,在特朗普于陣亡將士紀念日假期返回美國后,短暫的媒體蜜月將迅速結束,輿論將再次聚焦到“通俄門”及相關丑聞上。所以不奇怪,特朗普剛回國,白宮新聞主任就掛冠而去。有網絡傳聞稱,美國政府可能會在短期內展開對朝鮮的軍事打擊。但是即便對朝開戰,也只能為白宮贏得短暫喘息之機;烽煙消散之后,特朗普仍然要面臨“通俄門”調查的殘酷現實。
歷史上尼克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老布什在海灣打了漂亮的勝仗,但是最終都因內政問題而黯然去職。特朗普也一樣,無論在外交上獲得多大成果,仍然需要過“通俄門”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