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娟
摘 要:混凝土建筑結構產生裂縫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具重要的因素是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小于材料變形,所以受到約束力限制形成在內應力。鑒定混凝土結構的同時,需要修補或者加固混凝土系統化工程。本文就此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 裂縫 原因 預防措施
引言
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卻是可以控制的,裂縫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設計、施工、材料等方面綜合技術措施將裂縫控制在無害范圍內的。現就在工程實踐中所遇到的情況進行分析混凝土變形作用引起裂縫的原因,并提出應如何進行裂縫控制的相關措施。
一、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常見原因
1、材料原因
材料原因主要分為2個方面,首先是材料質量及配比原因。材料質量不符合建筑使用標準將嚴重破壞混凝土結構的密度,使其在后期使用過程中成為較為明顯的混凝土建筑結構瑕疵。各種不同用途及種類的建筑對材料配比的要求也略有差異,一旦材料配比未能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添加,將使混凝土結構穩定性下降,在受到外力及振動力的影響后,極易產生裂縫。其次是材料應用方面的問題。混凝土結構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拉力問題,通常在標準的條件下,混凝土拉力均能處于相對可控的范圍內。而當受到溫度、濕度等環境變化的影響時,混凝土結構抗拉應力便會下降,在此期間,若結構拉力持續增加,則極有可能導致大型裂縫的產生。
2、水泥的水化熱
水泥水化過程中所釋放出的熱量,會引起結構物20℃~30℃的升溫,這些熱量聚集在結構物內部,其溫升隨結構物的厚度增加而加大。無論混凝土在溫升階段,還是溫降階段,因內部水化熱不易散失,所以結構物中心溫度總是高于混凝土表面溫度。此外,混凝土內外散熱速度的不同,使得結構物中心混凝土的膨脹速率大于表面,在內部壓應力、表面拉應力作用下,當溫度梯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混凝土表面就會產生裂縫。
3、施工影響
混凝土是一種人造混合材料,其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密實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攪拌、運輸、澆灌、振實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縫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成因。模板構造不當,漏水、漏漿、支撐剛度不足、支撐的地基下沉、過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開裂。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鋼筋表面污染,過小或過大的混凝土保護層,在澆灌中都很有可能發生裂縫現象。混凝土養護,尤其是早期養護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裂縫的程度,早期內外溫差過大亦或者是表面干燥都有可能產生裂縫。
二、混凝土結構裂縫的防治措施
1、合理控制材料的質量和類型
混凝土材料的質量決定著建筑施工過程的質量,所以必須要合理控制材料的質量和類型。首先,施工單位應該加大對材料的采購管理力度,對于質量不合格的材料堅決不用,嚴厲打擊以權謀私現象,樹立良好的企業良心,不用劣質的材料以次充好。在建筑材料購買完之后,要對材料進行嚴格的檢測,從而保證材料的質量。另外,在選擇水泥的類型是一定要做到合理選用,結合施工現場的溫度和濕度以及施工的部位選擇水泥的型號。而且在選擇水泥的類型時,應該盡量選擇那些水化熱較小的水泥,在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減少水泥用量。如果能夠在混凝土中加入減水劑、粉煤灰等,不僅可以增強混凝土的性能,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混凝土發生結構裂縫的概率。
2、混凝土澆筑
(1)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入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2)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動溜使槽混凝土下落。
(3)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加強混凝土的早期養護時間。養護的目的是為混凝土硬化創造必要的濕度、溫度等條件。常采用的養護方法有:標準養護、熱養護、養護,根據具體施工情況采用相應的養護方法。
(5)混凝土澆筑后,必須保證混凝土均勻密實,充滿整個模板空間,新舊混凝土結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潔。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當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宜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凝結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3、施工溫度控制
(1)宜選用中熱硅酸鹽水泥或低熱礦渣硅酸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強度,以減少水泥用量。大量試驗研究和實踐表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減10Ka,其水化熱將使混凝土的溫度相應升高或降低1℃。
(2)摻加粉煤灰和外加劑。在滿足強度等設計指標要求的情況下,摻加原狀或磨細粉煤灰,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化熱,減少絕熱條件下的溫升,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強度及抗裂能力,效果非常顯著。外加劑由于其減水作用和分散作用,在降低用水量和提高強度的同時,還可以降低水化熱,推遲放熱峰出現的時間,從而減少溫度裂縫發生的可能性。
(3)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石子溫度,混凝土中石子比熱最小,但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石子所占重量最大。在氣溫較高時,可以在砂石堆場搭設簡易遮陽棚,必要時可向集料噴淋霧狀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沖洗集料。
(4)改進振搗工藝和養護工藝。對已澆筑的混凝土,在終凝前進行二次振搗,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鋼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結力和抗拉強度,并減少內部裂縫與氣孔,提高抗裂性。
(5)養護條件對混凝土的收縮影響很大,在潮濕的條件下,可使水泥水化充分、完全,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結語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不僅會降低建筑物的抗滲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對混凝土裂縫進行認真地區別對待,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來預防裂縫的出現,保證建筑物和構件安全、穩定地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東彧.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與防治[J].科學與財富,2015,7(6):360~361.
[2]薛澤龍.建筑工程施工大體積混凝土裂縫防治措施之我見[J].福建建材,2014(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