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華+陳思
本文以廣東省中山市社區學院為案例,具體分析中山市開展社區教育的基本情況、在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中的功能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發展社區教育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議。
一、中山市社區教育的基本情況
廣東省中山市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總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萬左右,是一座社會和諧、經濟興旺、環境優美、民生幸福的現代化城市。近年來,中山市以創建社區學院為抓手,形成了教育、民政、工會、團委、婦聯等多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社區教育發展局面。目前已有13個鎮區創建成為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占全市鎮區總數54.2%。主要有三種模式:
1. 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依托社區及學校共同開展社區教育。以小欖鎮為代表,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小欖鎮社區教育委員會”,到目前15個社區共有專職社區教育工作人員156人,并組織了一批由社會熱心人士和在校學生組成的、總人數超過2000人的志愿者義工服務隊。
2. 政府購買服務、合作辦學,成立社區學院。古鎮鎮于2011年3月由鎮政府作為辦學主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合作舉辦社區學院,面向鎮內所有成人招生,免費授課。近年來,學院先后舉辦了古鎮大講壇、燈都大講壇,開設了燈飾設計與營銷、安全生產、職業心理健康、職業形象與商務禮儀等50多門課程,累計吸引了1萬多人次前來學習。
3. 中山團市委主導的“青年社區學院”模式。中山市青年社區學院是團市委為推進“廣東省共青團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新路徑的一項重點工作。2012年7月10日,由黃圃鎮鎮團委主辦,依托中山廣播電視大學承辦的青年社區學院掛牌成立,成為全市首家青年社區學院。截至2013年底,實現24鎮區全覆蓋,年均開設超100門課程,服務社區青年20000多人次。
二、當前中山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
1. 缺乏統籌規劃,社區教育主體多元化。如古鎮社區學院是由黨委政府主導創辦的,學院是有相對固定的專職人員負責,由購買服務機構負責組織教學。小欖鎮主要由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負責統籌、指導,并由上至下形成了各級領導小組。而中山市青年社區學院是團市委主導,由各鎮區團委主辦,各鎮區團委作為非教育機構,往往需要尋找合作辦學單位或者師資教育資源,增加了工作開展的難度。
2. 缺乏相對有效的經費保障。小欖鎮采取“黨委統籌、部門配合、社區發動、學校負責”的經費機制,鎮內各社區費用不一。由團市委主導的青年社區學院,在啟動之初專項爭取中山市社工委連續三年的資金支持,但三年后市社工委專項經費取消后,各鎮區青年社區學院普遍面臨經費不足局面。
3. 社區教育的師資隊伍及課程內容有待完善。目前除市廣播電視大學建立了遍布全市的200多人社區教育智庫隊伍、課程體系比較穩定外,其他主體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不穩定。多是基于課程需要臨時聘請,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方面也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社區教育的質量難以保障。
三、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中山社區教育發展創新策略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山市的城鎮化率已達到90%左右,但主城區首位度不高、鎮區粗放型傳統發展方式占主流、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差異大、外來人口融入等問題對創新社會治理提出挑戰。為此,中山市應進一步加大社區教育發展力度,深化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適合社區教育發展的多元化機制,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 政府引導,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發展社區教育。中山在推動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可在市廣播電視大學加掛“中山市社區大學”牌子,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全市加強社區大學、鎮區社區學院、村(居)社區教育學習點(中心)網絡體系建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地將學習融合于城鄉居民的工作、生活之中。
2. 直面社會轉型,重點關注新老中山人融合。新老中山人的融合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治理的問題,需要在社區教育上增加投入,推進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為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老中山人的融合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3. 加強社企合作,實現互惠雙贏。中山市需進一步尋求多渠道的經費來源、深度挖掘社會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探索合作發展道路,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