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亞軍
近年來,為突破單元作文訓練的藩籬,我嘗試著進行片段作文訓練,注重打牢學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求一日一時之功。通過訓練,我發現學生的作文水平明顯提升,作文能力明顯增強,學生愛寫、樂寫作文,也不再畏懼“單元作文”了。片段式習作訓練可分為四個階段:線型、圖式、組塊、風格。
一、線型
在我看來,傳統的作文教學是線型的,單元作文與單元主題契合,練習內容與主題相關,固然有課文為引,但似乎見效不大,以“完成任務”為多。今年五月去北京玉泉小學學習,看到了由玉泉高峰校長牽頭編寫的《玉泉語文》一書,這本書里的作文教學打破傳統設計,從寫作的各個角度出發,如擬題、開頭、各種描寫等,這樣非線型的普及性作文訓練方式,讓我們大開眼界。可細細思量,發覺,單純拿來用是不行的,因為缺少了背后理論的指引,往往會讓這樣的遷移變形。暑假看到《寫作教學“進行時”》一書,我像吃了一顆定心丸似的,終于找到了同行者與領航員。
二、圖式
康德最早提出了“圖式”概念, “片段式習作訓練”強調“圖式”這一概念。圖式的形成依賴于一節節指向明確的“線型”課堂,而明確的主題規劃,高頻的“片段式習作訓練”式的課堂,讓圖式得以形成。“全程中的寫作思維呈現三個不同階段的遞進過程,表現為不同狀態,可以定義為:觸發思維、繼發思維、完形思維。”具體來說,觸發思維、繼發思維、完形思維三種思維不斷強化,才能形成圖式里的“線型”,線型的多種組合才形成了圖式。當然,三種思維并非均在一節課內體現,在主題規劃設計時,同樣可以用這三種思維來規劃。寫作,是極其消耗腦力的過程。學生通過“教”,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資源,形成多種多樣的圖式。在訓練學生寫好自己的心理感受時,我以直接情境——模擬盲人來觸發思維;體驗后,我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拓寬學生的思維扇面,讓學生充分回憶自己的心理來繼發思維;交流后,我讓學生立即寫自己的心理感受,寫完后,學生進行根據要求來修改。修改時,學生根據要求不斷修改,逐漸“完形思維”。通過一系列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形成“寫好心理感受”的圖式。每個學生形成的圖式各不一樣。
三、組塊
當教師經過明確的主題規劃,高頻的“片段式習作訓練”式訓練后,學生就會形成了若干的圖式,這樣圖式包含了審題、構思、遣詞、造句、敘述、描寫、聯想、想象、開頭、結尾等等。當學生對寫某一種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圖式組合,而這些組合就像拼裝玩具一樣拼成了一個塊。腦科學研究表明:學習的發生是信息從要給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兒童的腦能比較輕易地形成這樣的聯結。腦科學家有一個生動比喻,說人的早期注重聯結好比“崎嶇的小路”;聯結多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通過“片段式習作”的訓練,學生形成的圖式就如同“小路”一般,訓練多了,小路就變成了“高速公路”,圖式間的聯結就變得更加緊密,形成一個個塊,而一個個塊就化成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組塊的形成依賴于圖式,圖式的形成依賴于一節節指向明確的線型課堂。以寫人為例:高頻主題式的人物描寫線型課堂訓練,讓學生掌握了人物描寫的方法、內容,就形成了各種人物描寫的圖式;人物描寫圖式、環境描寫圖式、故事敘述圖式、開頭結尾圖式等也通過系列訓練得以達成;寫作時,圖式就如同磚頭一般,在“潛意識”中人腦就會自由組合搭配這些圖式,寫一類文章的不同圖式組合起來,就形成了組塊。組塊的形成,讓碎片化的圖式得以完整,也就能很好地解決寫完整文章的問題。
四、風格
德國語言學家、文藝理論家威廉.威克納格指出:“在全部藝術領域內(繪畫 雕刻 音樂等),我們說到風格總是意味著通過特有標志在外部表現中顯示自身的內在特性。”我們不期望小學生就形成文學風格,但為了避免產生雷同的文字風格,需要我們在片段式習作訓練的課堂上注重基礎圖式的構建,課外通過閱讀與寫作來形成拓展圖式的構建。課堂上進行微寫作與課外進行百字日記,正好切合學生文字風格乃至文學風格的形成。以鋼琴曲來說,貝多芬的維也納古典風格、巴赫的巴洛克風格、肖邦的浪漫風格我們耳熟能詳;而演奏者演奏同一首曲子時,會因速度、力度、和聲、裝飾音等不同,呈現出不同風格。當然,演奏風格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熟練掌握各項演奏技巧上,這就如同寫作一般。
從線型到圖式,從圖式到組塊,從組塊到風格,通過序列化、高頻化的專業寫作訓練,學生必然會學會寫作、愛上寫作。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