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凌晨,巴林、沙特、埃及、阿聯酋四國突然宣布與卡塔爾斷絕外交關系。截至目前,已有8國“拉黑”了卡塔爾。
在這一“塌方式”外交事件中,阿拉伯國家不僅中斷了與卡塔爾的外交關系,還切斷了與它的海陸空聯系,并要求本國公民離開卡塔爾。
讓外界不解的是,該地區并沒有明顯的突發事件,8國與卡塔爾的斷交的理由也不盡相同。沙特稱他們是在采取行動“保護國家安全免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危害”。埃及指責卡塔爾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也門政府則指責卡塔爾與胡塞武裝存在合作。
唯一可以稱得上導火索的,是卡塔爾同沙特的宿敵伊朗走得太近。

6月5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一名男子在商店由購買多箱飲用水。由于擔心可能出現的供應短缺現象,卡塔爾當地已現搶購潮。
上周末,沙特和阿聯酋媒體報道,卡塔爾最高領袖塔米姆在一場軍方慶典上發表講話時公開對伊朗表示了支持。不過卡塔爾方面隨即對此否認,堅稱是黑客入侵偽造了講話內容,但多個中東國家對此并不買賬。隨后,整個海灣地區爆發了媒體口水戰。卡塔爾頗受歡迎的半島電視臺及其網站在沙特、阿聯酋和巴林境內遭到屏蔽。
為一場口水戰絕交,多少有點小題大做、欲加之罪的感覺。卡塔爾也批評各國提出的斷交理由“毫無事實根據”,是“不正當”的決定。那么,一個彈丸小國,引起這么多國家集體憤怒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卡塔爾雖然比北京還小,人口也只有220萬,卻是全球最富的國家之一,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第13位,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3位,或許這是卡塔爾標新立異的底氣。
1995年以后,靠政變上臺的哈馬德(塔米姆之父)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包括宣布“新聞自由”,給予婦女選舉權,這讓卡塔爾的社會政治生活較之前自由,但與鄰國也越來越不搭調。
1996年,哈馬德還自掏腰包創辦了參照西方媒體模式運營的半島電視臺,有報導稱,在2011年席卷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中,卡塔爾及半島電視臺在期間悄無聲息地充當了“大推手”的角色,特別是幫助穆兄會在埃及上位。
卡塔爾的一系列行動,無疑對沙特“海灣老大”的地位構成了不小的威脅。2014年3月,沙特和阿聯酋重兵挺進卡塔爾邊界,逼卡塔爾停止支持兄弟會。這場爭執,幾乎是此次斷交的預演。當時,沙特、阿聯酋和巴林聯合起來反對卡塔爾,理由是后者支持伊斯蘭運動。
卡塔爾畢竟是小國,此后曾彌合與沙特之間的矛盾。2015年3月26日,沙特后院起火,卡塔爾也曾派出10架戰機加入了沙特領導的空襲也門的行動。隨后,卡塔爾同意了沙特和埃及的倡議,加入聯軍,一起打擊也門胡塞派武裝。
不過,魯哈尼上月再次當選伊朗總統時,塔米姆再次展現了 “開明”的一面,表示希望與伊朗建立超越以往的密切合作關系。這些“眉目傳情”無疑令其他中東國家不爽。
盡管卡塔爾和沙特之間有很多新仇舊怨,不過美國的中東政策給這些鄰國帶來的信心,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前腳剛走,就發生了集體斷交事件。而當時特朗普曾明確表示,他堅決支持沙特阿拉伯打擊伊朗和穆兄會式伊斯蘭主義團體的努力。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近日刊登的文章,則將卡塔爾形容為美國的不可靠的伙伴,“兩面人”。 《紐約時報》認為,特朗普的支持可能鼓勵了其他遜尼派國家再次孤立卡塔爾。
中東事務因為其宗教因素一直紛紛擾擾,復雜多變。有分析稱,同為海合會成員國的阿曼、科威特沒有與卡塔爾斷交,或為未來關系回轉留下了余地;也有分析說,這回連海合會也要分崩離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