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瑜
19世紀,工業革命促使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社會生產模式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自然科學的發展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社會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刺激藝術發展與轉型。由于現代科學發展促進科學分析法的廣泛應用,促使印象派在描述自然光線的視覺感受的同時,積極地在光與色等繪畫元素中尋找美學的內在原因。由于新的視覺藝術革命的推進,新的理念要求藝術家們開始漸漸的忽視傳統繪畫中所要求的文學性、情節性,不但為繪畫開辟了一個新的平臺,更重要的是新的光色理念帶來新的思考與新的表達空間。
一、新的光色解讀
色彩科學的進步,使得印象派重新認識了光與色,眼前一直所熟悉的、光照下的物象發生了變化,這樣,傳統繪畫就會讓人感到壓抑、灰暗、沉重。首先,印象派的藝術家們看到的是自然外光下的對象,在這之前,繪畫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基本上都是藝術家人為制造的光線,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中表現光線大都比較柔和細膩,室內、外表現的光線也沒什么區別。17世紀的倫勃朗卻偏愛強烈聚焦的光線,無論什么時間與場合,背景都是幽暗的色調,即使在白天,看上去也表現得如同夜晚一般,總是有一道強光撲面而來,極具戲劇、神秘意味。到了19世紀,印象派的畫家們喜歡刨根究底,氣候、光線、室內還是室外,甚至幾點鐘的光都要弄個明明白白。顛倒了傳統繪畫里所認為的光只是形與體過客,當時,物象和傳統的造型理念只是附屬品,光才是主角,對象在自然光線籠罩下才有被描繪的價值,畫出無所不在而瞬息變化的光色才是他們的目的。從此,畫家眼中的對象由于光的照射作用,內在結構和清晰度受到干擾而弱化,單純地研究光線與對象形體表面的結合,至于形體內在結構的精確描寫已不是他們所追求的。光與色和其瞬息變化的視覺效果成為印象派畫家追求的主題,為了這樣的藝術追求,弱化內在結構、模糊造型、壓縮空間縱深感等,代表了當時是最具智慧性的藝術理念。當自然現象和藝術家理念相吻合的時候,新的風格、為表現新風格的手法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印象派的這一藝術追求,是對視覺藝術領域的突出貢獻,也是人類在對光的認識過程中最具時代意義。
二、自然光色實踐
印象派作品中對色彩的運用是基于自然科學的反復研究和寫生實踐。印象派的藝術家們真正實現了視覺真實性地再現自然。莫奈忽視一切而專著于稍縱即逝的瞬間光色表達;雷諾阿早期是一個典型記錄真實生活的畫家,充滿了奪目艷麗的光彩,那時,年輕的雷諾阿來到阿讓特依,跟隨莫奈去戶外寫生,親身真切地了解和體驗大自然的光色效應。雷諾阿多表現生活中歡樂的景象,漂亮的孩童,享受休閑的成人,鮮花和美麗的裸女。看雷諾阿的作品要求遠觀,當時在視覺科學上的發展讓人們進一步了解眼睛是如何視物的,這能讓印象派畫家在作畫時運用這類知識,在欣賞作品的的時候,以同樣的方式將整體的形象盡收眼底,《陽光下的裸女》是很好的體現。印象派時期繪畫注重光與色相互作用的規律,大量的運用高純度的色彩,為提高觀眾的參與性,他們用點彩或大筆觸的方式讓色彩在畫面上實現一種視覺自覺混合的效果。利用用遠距離視線模糊的原理來讓觀眾主觀調和畫面的色彩,有利于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無聲交流,這是印象派時期作品另一個重要的特點。
德加喜歡表現舞臺表演主題,他不同于莫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在他的個人生涯中,他對線條的注重程度一直遠遠大于莫奈、畢沙羅他們。他認為:“我是善于用線的色彩畫家”,色彩讓對象表面光彩照人。他筆下的芭蕾舞者是梳妝打扮著的或是翩翩起舞的女人,她們只是普通人,既不聰明也不漂亮,但他擅長從她們翩翩起舞時候的動作中精妙地抓住主旋律,讓芭蕾舞演員的紗裙閃耀,他表現出了一種幻境的輝煌,成為十九世紀末藝術豐碑。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修拉把色彩試驗與傳統的古典結構結合。他善于捕捉光線和色彩,形體塑造明亮和充滿神秘感,層次豐富分明,實現強烈生命力的過渡,和諧的曲線相互制約,對色彩進行史無前例的個性化研究,而他自己也成為“點彩派”的代表。印象派的藝術家們不僅僅只是著迷于研究陽光對色彩的影響,以及顏色對于變化的光線的反映,他們走出畫室,來到各種各樣令自己感動的場合記述著自己的光色觀念。
三、轉向真實的內心表現
在20世紀的繪畫流派眾多,就繪畫本身說來,其根本原因是攝影術的出現對原有藝術形式沖擊。這使原有藝術形式處于危機的邊緣,但又催生出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生命力,讓人感覺到新的藝術活動的活躍。現代的藝術家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流露,并吸引觀眾參與到創作的過程中來。對色彩的探討不僅停留在理論上,還融入個人的生活經驗、生活方式、個性特征和環境的影響。
高更對世俗生活描寫的顛覆,對主觀世界的強烈愿望,使得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愿望和裝飾色彩。他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原始藝術,為西方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他認為高度工業化的社會扭曲了人們的基本需求,讓人們只注重物質生活,而忘了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這種追求精神性藝術的欲望讓他展開了多次旅程,他的作品呈現出對潛意識和夢境及幻覺的興趣。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話打開了現代視覺藝術思維:“繪畫不是追隨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的工作著”。一個新的繪畫美學思想逐漸形成,仍以日常生活為主題的觀念,但印象派不注重形式的作法讓他感到灰心喪志,所以,在他的繪畫中使用了一種新的光色理論,他越來越相信只要用不同的光線與色彩就可以描繪自然。他認為人們肉眼看到的就是顏色與光彩,而顏色自然能表現出光影的變化,并讓畫面的物象呈現出深度和真實性。使用強烈規則的色塊讓他的作品呈現出空間的深度感,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又是必須扭曲外在的輪廓線條也在所不惜,追求以顏色和形狀來描繪自然的目的。這種技巧對其后的立體派風格也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在視覺藝術領域開始出現一些變化,即從“模仿自然——描述客觀現實——表達內心的真實”。這種新的藝術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想象力;一種心理感受自然的圖像;是一種脫離對象的藝術創作活動,結果導致扭曲,夸張變形,新的風格。
四、光線的主觀釋放
新的藝術形式,光線會是什么樣的情況呢?在梵高、高更、塞尚的繪畫中的光仍然存在。因為,一是藝術沒有完全隔斷與自然的連接,無論什么風格,自然是藝術的源泉;二是對傳統的揚棄中,藝術家仍然重視光這一獨特的視覺語言。羅貝爾特·德勞奈曾指出:“藝術不從對象解放,它就自貶為奴隸。如果它強調著物象上的光的現象,而沒有把光自身提高到造型獨立性,它仍是會受到同樣的指責。”所以,現代繪畫中光線從物體中解放出來。此外,為了光的獨立,現代繪畫中的自然對象已變得面目全非,在這個時候,光不再是自然光,是現代繪畫中的非自然光的狀態。立體主義、野獸派、表現主義的變形物象上的光線;超現實主義非理性光線的處理;畢加索把光作為設計和構成繪畫的視覺語言,也都來自于自然。即使是描述自然或是想表達抽象概念,光是最好、最自然的視覺元素。因此,真實的光線,熟悉的對象卻變得不尋常、奇怪,就會產生了一個矛盾,形成一種張力,形成一種新繪畫的視覺感受。一方面,有了真實熟悉的光線,形體無論是怎么變化,就有了一個熟悉的基礎;另一方面,無論多么真實的造型,有了光線的參與,也有可能變成陌生的奇異的意象。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與視覺[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
[2][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藝術全集[M].金城出版社, 2012.
[3]周培德:油畫基礎[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