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從長遠看,良性競爭是對中歐各自發展的一種動力和鞭策,有利于中歐提升各自競爭力
6月3日中午,在結束了對德國和比利時的正式訪問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乘坐專機返回北京。此訪期間,李克強總理還出席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此訪中,外交部歐洲司司長陳旭全程隨行,并在隨總理專機返京的當天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就當前外界關注的涉及中歐關系的熱點問題予以回應。
中國新聞周刊:這次李克強總理出訪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背景,就是歐洲處于一個多事之秋。英國和歐盟已開啟脫歐談判進程,法國大選剛剛結束,英國、德國也將相繼舉行大選,此外,難民潮和恐襲等老問題仍然未解。這種形勢會不會增加中國處理對歐關系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陳旭:歐洲確實正面臨一些困難和麻煩,但恐怕不能憑此就判斷歐洲衰落了。英國公投脫歐給歐洲一體化進程造成不小的沖擊,但同時也促使歐盟機構及成員國努力凝聚內部共識,為未來發展確定方向并制定進一步改革措施。同時,英國脫歐公投也引發歐洲各界對民粹主義進行深刻反思,近期荷蘭、法國等幾個國家的選舉結果讓人感受到歐洲民眾對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強烈愿望。德國大選兩大主要候選人均支持歐洲團結,對歐洲一體化是個利好消息。歐洲地區形勢總體上有所回穩。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著復雜深刻的變化,歐洲不穩定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中歐經貿合作會面臨更多復雜因素,在歐中國企業和公民也可能面臨一定安全風險。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支重要力量,互為全面戰略伙伴,國際形勢越復雜、不確定性越多,越需要中歐關系穩定發展,越需要對外發出更多確定的、積極的信號。
總的來看,中國和歐盟在維護全球化、自由貿易和現有國際秩序以及應對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等方面有較大合作空間,雙方合作的機遇大于挑戰,無論歐洲形勢如何變化,我們發展中歐關系、深化對歐合作的決心是堅定的,不會改變。
中國新聞周刊:中歐之間存在著政治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卻能夠持續推進和加深合作,在你看來,原因有哪些?中國-歐盟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建立距今已經快20年了,發揮了什么作用?

6月2日上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布魯塞爾埃格蒙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右二)共同出席中歐工商峰會并發表演講。
陳旭:中國-歐盟領導人年度會晤是中歐之間最高級別政治對話機制,至今已舉行了十九屆,對中歐關系發揮著重要戰略引領作用。
中歐之間政治互信不斷增強是會晤機制順暢運行的政治基礎和首要保障,雖然中國同歐盟在歷史文化傳統和政治體制上存在差異,建交42年來也經歷了不少風雨和坎坷,但雙方共同利益不斷增多、務實合作不斷升級、民意基礎不斷加深。中歐關系日趨成熟穩定,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響的雙邊關系之一。
首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始終是發展中歐關系的核心原則。在這一原則基礎上,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以及其他近70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貿、人文、科技等各個領域,雙方交流互動密切、成果豐碩。二是中歐關系穩定發展是歐洲助推自身發展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機遇;對中國而言,我們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歐洲是學習借鑒的重要對象,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三是中歐關系穩定發展是推進全球治理的需要。中歐共同促成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為達成和執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做出貢獻,在維和、反海盜等領域加強合作。在推動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打擊恐怖主義、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國際社會期待更多的“中歐方案”。
作為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代表,中歐之間不但沒有“文化的沖突”,而且擁有越來越多的文明交融與互鑒。中歐人文交流日益緊密,比如中國不僅與歐盟建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還與英國、法國、德國建有雙邊的人文交流機制。本次李克強總理訪問期間,中歐還宣布2018年為“中歐旅游”年。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人民之間的友誼將更加深厚,中歐之間的文明交流也將出現更多的成果。
中國新聞周刊:剛剛結束的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未能按慣例發表聯合聲明,其原因是?
陳旭:此次會晤期間,雙方領導人就中歐關系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廣泛深入交換了意見,在維護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作用、遵守國際規則、支持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達成許多重要共識。雙方還舉行了一系列配套活動和部門間對口會談,并簽署了關于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知識產權合作、地理標志協定、競爭政策對話、海關合作、科研合作、能源合作以及中歐藍色年和中歐旅游年等10項合作文件。這充分表明,會晤取得積極成果,是富有成效的,體現了中歐合作的全面深入發展,對外發出了積極信號。
中國新聞周刊:近些年,有關“公平貿易”、市場準入、中國企業赴歐投資并購旨在奪取歐洲核心技術等問題逐漸成為歐洲方面關注和質疑的熱點。這是否意味著,隨著中歐經濟實力對比發生變化,雙方的同質化競爭會更加激烈?
陳旭:近一段時間以來,歐洲輿論出現一些炒作中國“買斷歐洲”、宣稱中方投資對歐洲構成“安全威脅”的聲音,某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官員要求歐盟對中國投資加強審查監管,德國駐華大使在《金融時報》上公開批評中國未向外資提供公平競爭環境。這些讓中方感到十分意外甚至難以理解。
在貨物貿易領域,中國確實對歐洲有順差,但對德國則是逆差。如果掰開揉碎了看,中國70%的順差都來自于加工貿易、60%的順差由跨國公司創造,順差雖然記在中國的頭上,但利潤更多流入了包括歐洲企業在內的跨國公司的口袋。
在投資領域,中國近年來對歐投資相對增速較快,但實際上,我們起步晚、基礎弱,目前中國在歐盟的投資存量737億美元,僅僅占歐盟吸引外資的2%,也遠遠低于歐盟在華累計投資的數額。中國對歐投資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是互利雙贏的好事。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制造業不斷邁向中高端,不可否認中歐在某些領域確實存在競爭關系,但競爭也并非壞事,經濟學教科書上講,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推動經濟發展和資源優先配置的重要途徑。從長遠看,良性競爭是對中歐各自發展的一種動力和鞭策,有利于中歐提升各自競爭力,對這一點我們相信歐方一定有清楚的認識。
中歐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格局并沒有改變,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此訪中對中歐工商界所指出,中歐經貿關系中合作與競爭并存,但合作共贏是主流。中歐要在合作與競爭中共同發展,使兩大市場“珠聯璧合”,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歐洲人關注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對外開放會不會走回頭路?你是否也曾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回答才能減少或打消對方的疑慮?
陳旭:明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40周年,意味著改革開放將步入“不惑之年”。對于歐洲人的疑問,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中國的對外開放絕不會走回頭路。
我經常同歐洲人講,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根源是閉關鎖國、不思變革,慘痛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憑著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同時,改革開放不僅推動中國經濟崛起,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我還常常向歐方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與時俱進的,是不斷走向深入的。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產能合作實現新的突破。中國近年來多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限制類條目縮減一半以上。習近平主席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李克強總理也多次表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無論內資還是外資,中國政府都一視同仁。此訪期間,李克強總理再次指出,中歐雙方應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擴大雙向開放,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努力提升中歐貿易投資合作水平。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必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在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大道上,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擔心和疑慮完全站不住腳,也完全沒有必要。作為外交官,我們有義務繼續對外做好解釋、說明和宣傳。但我相信,中國擴大開放的事實,歐洲企業可以從中國的開放中受益的前景,歐方不可能視而不見,否則受損的是歐方自己。我對中歐合作的前景充滿信心。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看到一種觀點,認為歐盟正在積極介入亞太事務,或者說歐盟也在布局自己的“重返亞洲”戰略。你同意這種觀點嗎?如果存在這種現象,那么歐洲的“重返亞洲”和之前美國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又有哪些本質區別?這對中歐關系將產生什么影響?
陳旭:歐洲一直非常看重亞洲的地位和作用。1994年,歐盟就制訂了《走向亞洲新戰略》,決定在外交上賦予亞洲更優先地位,主張與亞洲國家建立穩定、平等且具有建設性的伙伴關系。2016年,歐盟出臺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全球戰略》文件認為,亞洲的和平與安全是歐盟保持繁榮的前提,應加大對亞洲的外交、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投入。
事實上,歐盟一直沒有離開過亞洲,美國的亞太政策同樣反映了美國對亞洲的看重。特別是近年來,亞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歡迎歐洲、美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在亞洲地區發展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為亞洲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新聞周刊:“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不久前在北京閉幕,歐洲有8個國家領導人出席,英、法、德、歐盟均派出領導人特使或高級別代表與會。“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中歐關系的新機遇表現在哪些方面?目前,歐盟對于這項倡議的態度是否變得越來越積極?
陳旭:2015年第17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決定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前不久歐洲8國領導人、英法德領導人特使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說明歐盟和歐洲國家對此項倡議是持積極態度的。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性和包容性,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當前歐洲經濟正緩慢復蘇,但增長壓力依然較大,對外來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需求,急需吸引投資、擴大出口、開拓海外市場。
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契合歐洲發展需要,對進一步提升中歐務實合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第十二屆中歐工商峰會上明確表示,歐方歡迎中國在陸上和海上加快與歐洲的互聯互通建設,古老的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歐中雙方應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開展更加開放、透明的合作。
目前,中歐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展良好,我們已同波蘭、塞爾維亞等中東歐8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22個歐洲國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已經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員。中歐互聯互通平臺正穩步推進,匈塞鐵路建設取得扎實進展。中歐班列已開通39條線路,總開行班次超過2000列,預計2020年將達到5000列。中遠海運希臘比雷埃夫斯基港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和良好社會效應,對中歐“一帶一路”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此外,中國同歐洲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前景廣闊。總的來說,“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歐關系具有積極重要意義,相信中歐合作將隨著它的推進不斷走深走實。
(曹然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