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老年用品市場一直處于發展緩慢的境地,產品針對性不強,不夠人性化,是人們對老年用品固有的印象。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智能化、自動化的發展,老年用品也在向著同樣的方向發展。對于老年人來講,難以購買到兼具健康、環保、功能及安全性的老年用品的經歷或將成為歷史。

國家統計局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而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8億人。龐大的人群自然意味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可以預見的是,我國老年用品市場將會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迎來“銀發商機”的廣闊前景。
中國老年用品市場亟待開發
所謂老年用品,是指符合老年人特殊生理特點的產品,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老年人提供特殊生活便利。這個概念于1997年由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提出,涵蓋了因老年人特殊需要而產生的多個領域,主要可分為12類,涵蓋服裝、食品、家居、助行用品、藥品、保健品、康復及護理品、視聽輔助用品、美容品、文化娛樂用品、智能用品、醫療器械。
與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相比,我國老年產品的發展還遠遠滯后。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萬多種,其中日本有4萬多種,中國僅有2000多種,差距甚大。目前中國老年用品市場需求達1.6萬億元,但市場供給規模僅為4000億元,存在巨大供需缺口。2013年,老年保健品、康復及護理用品、助行視聽用品、老年家居用品這四大類現實需求老年用品總需求規模為6820億元,總供給規模僅為2012億元,缺口率達70%。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老年人經常遇到起身時,再想拿起地上的拐杖很困難,國外就有人發明了粘在椅子上的拐杖掛鉤,而在我國,類似產品的開發幾乎為零。然而,問題不止拐杖這么簡單,隨著聽力、視力、活動能力的下降,老人的生活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障礙,但涉及老年人的吃、穿、用等產品開發、研制、生產的領域卻受到冷落與忽視。
我們再以北京市朝陽區曙光里社區為例,該社區擁有超過1.5萬的居民,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800人,是一個老年人高度集中的典型社區。該社區黨委書記劉增勝在工作中發現,除了生活服務,社區老人對文化健康知識、興趣愛好等老年教育的需求同樣強烈。然而,目前市場上對接居家和健康需求的產品比較常見,但滿足服務學習需求的智慧養老科技成果仍顯不足。劉增勝告訴記者,老年人的需求無非三大方面,居家、健康、學習,但這其中的小需求非常多,可挖掘空間極大,“比如做飯問題,許多老人喜歡在家做飯,卻常常忘了關火,非常容易釀成事故。這個小問題就急需養老科技產品的介入。”
浙江省政府日前提出一份《關于加快培育浙江省老年用品產業的建議》報告。報告中也提到,工作人員在調研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老年用品購買難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老年用品市場被忽略。
除了供需矛盾外,我國老年用品還缺乏完善的行業標準和市場規范,產業秩序混亂,坑老、損老、傷老現象時有發生,企業利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在發展老年服務產業時都制定了一系列適用于老年用品、服務以及發展等標準化制度。日本也專門成立研究機構,研究制定并發布老齡產業領域的國家標準,促使日本老齡市場健康快速發展。我國應當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符合中國老年服務市場的標準化制度體系,使得中國老年服務逐步規范化、標準化。
老年用品開啟智能化趨勢
根據“9064”的中國養老戰略,我國將逐步建立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服務為支撐的養老格局——90%的老年人在家養老,6%在社區養老,4%在機構養老。
能夠安全、舒適地在自己家中養老,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晚年幸福,對家庭和社會也是一件幸事。要實現這樣的幸福目標,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很多挑戰。發達國家的探索和實踐表明,智能技術可通過提供性價比較好的輔助服務,來為實現這一目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其一,監測技術在提早發現健康風險方面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由于獨居老人數量的增長速度將超過護理人員數量的增長速度,沒有相濡以沫伴侶的細心觀察,獨居老人生理上的細微變化主要還是依靠智能技術。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居家智能網絡可以在老人重大健康問題出現之前10天到兩周之內監測到異常變化。英國的有關數據表明,早診斷、早干預將節省大量醫療費用。
其二,遠程照看和遠程醫療技術在幫助老年人獨立居住方面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這一智能技術體現在多種設備上,從呼叫器、定位感應儀,到遠程血糖、血壓測量等。相關數據表明,遠程技術試驗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住院日、急診次數和死亡率。
其三,日常生活輔助技術能幫助失能、半失能者甚至癡呆癥患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如按開關、進食乃至消除孤獨。
讓老年人方便舒適養老,不僅是家庭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老年產品用品升級,支持企業開發為老年人服務的產品用品,研發老年人樂于接受和方便使用的智能科技產品等。在這一政策助推之下,相信智慧養老產品的新一輪熱潮一定會呼之欲出。
老年智能用品5大關鍵詞
老年智能用品除了應該具備便利化、舒適性、個性化等特點,更應該注重對以下服務的升級——
1.監測功能
老年用品市場的存在,回答了“人們到底需要不需要用可穿戴設備追蹤健康”的問題。顯然,除了在微信上秀距離,并沒有多少年輕人真正關心自己晨跑時的心率,除非有慢性病——這恰恰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只有時時掌握反應身體機能的各項指標,比如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才能掌控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天天跑醫院做監測并不現實。此時,智能化的隨身健康監測產品就可大顯身手。可穿戴設備對老年人提供監測及干預,這只是當前老年用品市場對于監測功能的反映;而床墊、手杖、輪椅等,目前都在盡量附加此類功能。
2.活動空間
隨著老年配套產業日漸豐富,中國老年人的出行趨勢值得關注。一些統計數據說明,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對此需求更大、出行時間更長。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者針對北京老年人的調查表明,79%的人每天都外出進行休閑活動,此外就是購物和就醫——購物平均每周4.6次,就醫每月1.3次。當代老人大多不會駕駛機動車,多以500米為其日常出行半徑,但在節假日期間隨子女出行的比例也在增長。所以,智能拐杖、智能輪椅等助行輔助用品很受青睞。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助力產品更集中在智能等附加功能上,只有少數廠家關注利用人體工學等設計,擴大老年人的出行空間。
3.即時通訊
目前中國社會的突出特點,就是在城鄉存在大量“空巢”家庭。通過多種手段實現便捷、可視的溝通方式,是老年人對電子產品的最大需求之一。一個例子是,大多數老年人使用的第一個電腦軟件就是QQ,并鐘情于QQ視頻,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使用微信。這類產品也是目前老年用品智能化的又一個主要方向。諸多企業希望通過附加此類功能,提升與用戶的黏合度。從《瞭望東方周刊》的一個調研情況看,輪椅、手杖等產品都具有此類傾向。
4.云監督
老年人身體逐漸衰竭,各方面不太靈活,容易引起一些意外事故。所以,真正智能的老年用品能在有突發的異常情況下進行報警,同時能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在用戶端前端增加如疾病預測預警、診療助手、康復等功能,洞察人群以及個體的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發展趨勢,為用戶打造個性化電子健康檔案并提供個性化建議,形成健康-醫療服務的無縫銜接。
5.無障礙
實際上,近些年我國研發的養老科技成果并不少,但大多數并沒有真正被老年人用上。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普適計算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益強認為,原因是智慧老年產品的研發沒有做到對接需求,技術水平達不到足夠的便利、舒適和易操作。“如果技術不夠便利,老年人是不會使用的。”原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巡視員姚顯會亦如此表示。
7款智能用品推薦
現在,市面上的老年智能用品五花八門,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那么,有哪些“門檻低”“好伺候”“傻瓜式”的智能老年用品值得期待與購買呢?
1.智能拐杖
智能拐杖通常包括兩部分:硬件和軟件。軟件以APP(應用軟件)的形式安裝在子女的手機里,硬件即為拐杖,被老人隨身攜帶。老人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通過拐杖一鍵向子女求助,而作為監護人的子女則可以通過安裝在手機上的APP隨時掌握老人的位置。如此一來,即使子女不在父母身邊時時陪伴,也不用再擔心年邁的父母意外走失和遭遇突發事件而無人知曉的窘境。另外,這類拐杖通常還具有GPS定位、MP3音樂、收音機、手電筒照明、導航等功能。
2.虛擬味覺
食物通過咀嚼,才能釋放出鮮美的味道。可是人老了,牙動齒落,咀嚼困難,不再吃嘛嘛香。有什么辦法幫助老人恢復鐵嘴鋼牙年代的味蕾感覺,讓老人再次享受咀嚼食物帶來的甘香美味呢?有人研制了一種味覺虛擬器,是一種針對味覺的虛擬裝置,可以真實地模擬食物在口中咀嚼時的味道和口感。味覺虛擬器的生產與普及,可以幫助億萬味覺較差的老年人享受美食,享受年增歲月人增壽帶來的生活樂趣。
3.智能手套
老年人與年輕人一樣,都有享受數字網絡化生活的權利。可是鍵盤的復雜與鼠標器的單一給許多老人進入電腦多媒體世界設置了不少障礙,使得老年人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常常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一種能讓老人年重現心手合一的“鍵盤鼠標手套”產生了。這種智能手套也叫“加速度傳感手套”,是一種全新概念的虛擬鍵盤,分左右兩只,手套的每個指頭末端裝有一個微小的二維加速度傳感器。由傳感器來“偵察”手指的運動,并把運動數據傳入手腕上的數據處理器,數據處理后以紅外線的方式傳送到計算機的接口上,計算機再將數據處理成字符。
4.腦控輪椅
預測顯示,從2015- 2035年的20年時間里,老年人口將占中國總人口的1/5到1/4。與此同時,中國還有超過8500萬人口的殘疾人,而殘疾人輔助器具供應只有128.3萬件。行動不便者亟待更全面的照顧和輔助設備。好在有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大腦遙控輪椅,可以利用人的思維去驅動輪椅。每個人想象左手和右手運動的時候,頭皮上的腦電位反映出的特征是有區別的。再加上視覺刺激產生的電位,就得到多種信號模式。區分這些信號模式,就可以得到多個控制命令,把它們對應成輪椅的不同動作,如左轉、右轉、加速、減速、啟動、停止。所以,使用者只需頭戴電極帽(以獲取腦電信號)坐在裝有攝像頭與定位裝置的輪椅上,無需別人的幫助,就能用“意念”來操控輪椅。
5.智能手環
智能手環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是時尚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現在市面上智能手環的功能可初步分為入門級功能和高級功能。入門級功能包括記錄運動數據、睡眠數據等;高級功能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社交功能及提醒等。老年人比較適合選擇無需同步數據到智能手機就能實現高級功能的手環。另外,最好選擇由輕巧透氣的材料制成的手環,以保證佩戴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6.GPS智能皮鞋
老人出門時也經常會忘記攜帶帶有GPS的掛墜或手機,所以有公司研制出了可定位的智能皮鞋。皮鞋左腳腳跟處內置了采用手機網絡的小型GPS芯片,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進行定位。共享專用網站的ID和密碼后,家人、熟人及看護人員就可追蹤到位置信息。此皮鞋非常適合患有認知障礙癥的患者。
7.智能防抖勺
由于遺傳性的手發抖、恐懼悲哀造成的手發抖,以及因為疾病造成的(心臟病、腦神經失調)和特發性震顫等問題,導致一些老年人很難用勺子進食。針對此種情況,現在市面上出現了一款主打智能防抖的勺子。它的特性在于可以通過柄端的高速伺服控制系統,提供主動防抖功能,抵消手部的抖動從而讓食物穩定在勺子里。
【編后】
當尋找發展機會的子女與年邁的父母長期異地生活,當越來越多老人獨守空巢,當老年人的尊嚴感和精神需求日益強烈,中國人傳統的孝道,今天當以何種方式呈現?我們常說,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科技的發展也給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開發更多的老年智能化用品,讓老人生活更便利,不僅僅是老年用品市場發展的必須,更是維護老人尊嚴、提升老人幸福感,讓老年生活更精彩的良心之舉。讓我們期待,有更多更加體貼老人的智能化產品問世,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科技和時代進步的紅利,從此真正邁向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