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雯
洛陽橋何以從眾橋中脫穎而出,廣為人知?又是什么讓它立于入???,任憑江海沖擊,屹立千年不倒,成為我國古代跨海大橋的典范?
泉州洛陽橋位于泉州東北郊的洛陽江入海處,又被稱為“萬安橋”。洛陽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為什么洛陽橋那么出名呢?
首先是洛陽橋的位置重要,正好是泉州北上福州,取道江西、湖北,直達汴京(今開封)的官道上。如果沒有這座橋,泉州北上的人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走山路,從城北出去,經河市入仙游,翻山越嶺。第二個辦法是渡江,但這個地方是江河入??冢八熚謇?,波濤滾滾”,遇上大風海潮,翻船是常有之事,從這個渡口被稱為“萬安渡”上看,就可看出當時人們對這渡口的心悸,對平安的渴求。
另外,它的出名還與蔡襄相關。宋代書法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說,而其中的“蔡”即是蔡襄。在很多記載里面,紀錄蔡襄是洛陽橋的倡建者,其實不然。洛陽橋的興建時間是1053年到1059年,而蔡襄首次在泉州上任的時間是1056年,五個月后便移知福州,蔡襄二度知泉則是在1058年,這個時間距離洛陽橋竣工只有18個月。蔡襄之于洛陽橋的意義,正如中國科技史話叢書《橋梁史話》中對蔡襄的評價——“他的功績,主要不在于史書、傳說中所稱道的施工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是他順應了當時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的趨勢,順應了泉州港迅速發展的趨勢,利用了作為泉州地方長官的權威,支持、推動了洛陽橋的建造”。
除此之外,洛陽江“納境內諸山溪之水及惠安縣西北之水,流經府東,入于?!?,洛陽橋身處入海口,江海沖擊,卻可以屹立千年不倒,這也使它聲名鵲起。洛陽橋的千年不倒,主要還是由于它的設計、材料性質和地理位置。
筏型基礎是洛陽橋的特色之一,即在造橋時,于橋底沿橋梁的中軸線上鋪滿大石塊,形成了一條跨江底的矮石堤,以此作為橋墩的基址,起到防沖刷和截水的作用。這些石堤寬而厚,石堤上的石墩大,每墩約數千百噸重,呈雙尖墩,猶如船型,在江海之間,雙尖墩的造型可以減輕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交互沖擊時帶來的壓力。雙尖墩上有石條砌成的橋墩,這些石條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層橫一層縱地鋪設,壓重大,整體性好,有穩定作用。而在每墩之間,又是由七八條20-30噸重的大石梁組成,在沒有吊裝設備的時代,人們利用潮汛的漲落,采用“激浪以激舟,懸機以弦纖”的浮運架橋法,將大石梁安裝上橋墩,省工省力。而吸附在洛陽橋的牡蠣,對洛陽橋橋基、橋墩的聯結起到一定的作用,宋代就有“輒取蠣者徒二年”,以此杜絕民眾挖取洛陽橋基蠣,進而保護洛陽橋。
另外,洛陽橋雖然處于入???,但相對后渚、秀涂等地,更深入內地,風浪小得多,并且橋的東西兩處都有巨大的海域,可作為緩沖地帶。而洛陽橋作為交通要道,因地震、地基沉陷、臺風等原因造成的橋體破壞,會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屢塌屢修,所以保存較好。
洛陽橋是古代跨海大橋的典范,它的建造,正是人對自然的物盡其用且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