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瑾
有這樣一位八旬老人,他很有文化,但卻總是上當受騙。他曾經花了1萬多元錢買保健椅,還花了上萬元錢買瑪瑙床墊,他的家中有花了好幾萬元錢買來的凈水器和很多昂貴的保健品。在兒女們勸說老人時,老人說:“我知道我買的東西不值那么多錢,但是我買得很開心。那些推銷員很關心我,他們會在臺風來的時候,提醒我關窗戶;在我過生日的時候,送鮮花和蛋糕給我;在我寂寞的時候,陪我聊天。我就是花錢買開心,買陪伴。你們做不到的,他們都做到了,我怎么就不能報答一下他們呢?”聽完這番話后,兒女們啞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年人缺少的并不是高檔的生活用品和保健品,而是親情和陪伴。許多兒女以為,給老人很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孝順,總是說自己工作很忙沒空陪老人,讓老人獨自守著空房子。于是,許多缺少社會交流和親人關心的老人就很容易被騙子的“親情牌”打動。
生活中有兩類老人,一類是非常無私總替兒女著想的老人,另一類是有些自私只想著自己的老人。生活中也有兩類年輕人,一類是重情重義把父母當成寶的年輕人,另一類是自顧不暇忽略了親情的年輕人。如果無私的老人和重情義的兒女組織一起,家庭必定和諧幸福。如果自私的老人和忙于事業的兒女組織在一起,家庭必定矛盾重重。
筆者在蕭山醫院的康復中心見過這樣一對兒女。父親因腦溢血導致身體處于植物狀態,需要長期住院,于是母親每天在醫院里照顧父親,兒子和女兒則每天到醫院為雙親送飯。
其實,兒子和女兒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兒子的工資并不高,但是父親的醫藥費和每月6000元錢的護工費都是由他來支付的,顯然他的經濟狀況是透支的。兒子說:“只要父親還在世上,不管欠多少債,我都必須管他。”女兒則每天從鎮上坐公交車趕到醫院為父親送飯。不管父親能不能聽見,她都會在父親的耳邊說話,把一些家事、村事、國事告訴父親。她說:“父親生病之前是村里的會計,特別愛學習,村民有不懂的事情都會問他。”去年,全家人都到醫院來陪老人過年。有人表示不理解,既然已經花錢請了護工,那就沒有必要天天來醫院吧,隔三岔五過來看看就可以了。兒子說:“護工只是護理父親的身體,而父親精神上的護理只有家人才能完成。”
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這對兒女非常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這樣的兒女,實在是太難得了。
隨著年紀的增大,許多老人都患上了缺少關愛、孤獨纏身等常見的“老年病”。于是許多銷售員就跑去給老人當兒女,甚至當孫子孫女。他們免費接送老人參加集體活動,贈送各種小禮品,平日里噓寒問暖,給予他們陪伴和關懷。久而久之,老人的心理防線被擊垮了,于是這些銷售員就占領了兒女的位置。
守住自己的地盤,別讓外人占領,這是我們每個子女應該堅守的崗位,也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推卸的崗位。
(摘自《蕭山日報》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