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
育兒方式大不同
我認識一對雙胞胎姐妹,這姐妹倆不但長得很像,而且選擇老公的標準也差不多,兩人的老公彼此也是多年的好友。
姐姐和丈夫在國內工作。妹妹的丈夫畢業后去了美國讀博,所以妹妹和丈夫就去了美國。
姐妹倆生孩子的時間相差不到一年。生完孩子后,姐姐的生活比妹妹好很多。因為,姐姐兩口子的父母都能夠幫他們照顧孩子。姐姐的丈夫工作比較忙,有這么多人來幫忙照顧孩子、料理家務,他下班回家后也就不用管家里的事了。
妹妹的日子就過得辛苦多了。在美國,請保姆的費用很高,于是妹妹生完孩子后就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平時孩子白天由妹妹照顧,晚上由丈夫照顧。
過了幾年后,妹妹帶著孩子回國小住。一天,姐妹倆正在聊天,妹妹的丈夫打來了電話,說想孩子想得睡不著,要和孩子通視頻。妹夫和孩子聊了好半天,一直和孩子說:“爸爸想你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妹夫竟然還哭了。
姐姐看到妹夫的舉動,頗為震驚,說妹夫變化很大,記憶中妹夫并不是這么多愁善感的人。妹妹說,丈夫很愛孩子,有了孩子后漸漸變成孩子奴,他們母子回國后,丈夫每天都要和他們視頻,還纏著她講孩子一天是怎么過的。
聽完妹妹的話,姐姐深深地嘆了口氣。相比之下,姐姐覺得自己的老公是個冷冰冰的男人,不愛孩子,對家庭不負責任。姐姐感慨自己竟然也成為了“喪偶式育兒”大軍中的一員。
姐姐白天上班,晚上帶孩子,家務全包。丈夫從來不主動做家務,在家就是看電腦或手機。如果她要求丈夫幫忙分擔家務,丈夫也會做,但卻做得一塌糊涂。丈夫也陪孩子玩,但是孩子和他不親近,總纏著媽媽。丈夫出差時經常好幾天不給家里打電話,他似乎不想孩子,也不想家。
姐姐不明白,自己丈夫和妹夫的性格很相似,怎么一個那么愛孩子,一個卻剛好相反呢?原因很簡單,她的丈夫錯過了一個身份轉換的關鍵期。
丈夫承擔父職的時間點很關鍵
有研究顯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大概有67%的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急劇下降。女性對婚姻不滿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妻子感覺自己已經是一個媽媽了,但丈夫根本不像是爸爸。
丈夫越晚承擔父職,他和孩子的親密關系就建立得越慢,甚至在孩子出生后的幾年里,和孩子都不親密。當孩子漸漸長大并能夠和父親互動的時候,父子之間的關系才慢慢開始成長。遺憾的是,如果丈夫在幾年后才和孩子發展父子關系,那么他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家庭。這時,丈夫和妻子已經有了不小的距離,妻子的世界已經被孩子填滿,但是丈夫卻沒有,夫妻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淡。如果這時妻子冷落或指責丈夫,那么丈夫會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很失望。
雖然有67%的女性在孩子出生后對婚姻關系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有33%的女性對自己的婚姻關系表示滿意,甚至有人說,有了孩子之后,婚姻越來越美好了。
這些幸福家庭的秘訣是什么呢?
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丈夫趕上了妻子的步伐,及時承擔起了父親的責任。這個身份轉變的關鍵期,就是孩子剛出生后那幾年,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
《美國科學院學報》在2014年發表過一篇腦科學研究,研究證實了這種身份轉變對男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大腦會發生變化。在親自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大腦中的哺育網絡都會被激活,這個網絡被激活的人會顯示出母性。這意味著,母性并非女性獨有。有趣的是,當孩子母親在周圍的時候,父親的這個母性腦回路似乎就關閉了。研究者說,丈夫的這個大腦回路的活躍程度與丈夫和孩子相處時間成正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活躍程度越高。
關鍵期內的建議
關于如何讓丈夫在關鍵期內迅速轉變成為父親,這里有一些建議。
第一,如果正計劃要孩子,夫妻雙方需要提前建立父母團隊,最好提前同步。
第二,別把丈夫踢出撫養孩子的團隊。在孩子出生之前,妻子可能就已經開始了解育兒知識了。在孩子出生后,妻子已經像個育兒專家,而丈夫還是門外漢。當妻子看見丈夫的照顧行為不達標時,會忍不住指責和命令丈夫,然后自己接過照顧孩子的任務。其實,當丈夫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妻子應該溫和地給予建議,指責只會讓丈夫更不自信,更加不愿意參與到撫養孩子的任務中。
第三,給丈夫一些時間單獨照顧孩子。這樣做不僅能讓丈夫學會獨立照顧孩子,妻子也能給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
第四,如果這時有人幫忙照顧孩子,夫妻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單獨相處。約會也好,聊天也好,繼續維持自己的情感紐帶,畢竟夫妻之間不僅僅只有孩子。
如果夫妻已經錯過了這個關鍵期怎么辦?
首先,妻子需要放棄撫養孩子的權威身份,應該劃出一部分照顧孩子的責任給丈夫。多給丈夫照顧孩子的建議,多和丈夫聊聊孩子的喜好、性格,少一些指責。
其次,給丈夫和孩子制造單獨相處的機會,不要參與其中。
最后,讓丈夫和孩子學會擁抱彼此。如果孩子還小,讓丈夫多抱抱孩子。疏遠的父子或者父女,往往也缺少身體的接觸,而肢體接觸是打開情感關系的重要開關。
如果不加以改變,丈夫只會離妻子和孩子越來越遠,而妻子只會感到越來越累。改變的過程需要耐心,而改變會讓一個家庭收益巨大。
(摘自《中國婦女報》201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