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
機器人倒逼工人“升級”
■黃康
“機器換人”不是簡單地替換工人,而是通過智能設備和信息系統實現人機協作,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在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片繁忙景象。
這家主要生產輕、中、重型卡車的汽車制造廠,4000多名產業工人與200多臺工業機器人已然成了親密“同事”。在沖壓、焊裝、涂裝等車間,這些“新同事”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
近年來,一場“機器換人”的熱潮在青島悄然掀起。一臺臺工業機器人正走進車間,替代一線工人完成危險、復雜以及繁重的工作。
機器人“同事”的到來,讓工人和企業經歷著怎樣的改變?一線產業工人又面臨著怎樣的發展機遇?
揮舞焊槍,自動將一塊塊頂蓋、地板、車門等零部件“拼成”駕駛室雛形,焊接、涂裝、檢測、搬運等工序一氣呵成。在焊裝車間,130多臺工業機器人正在3條焊裝線上干得“熱火朝天”。
JH6焊裝線班長告訴記者,目前,該條焊裝線上的機器人多達88臺,地板線和主焊線焊點自動化率已達100%。而在這條國內領先的焊裝線上,80多名工人每天分成兩班,主要完成機器人“同事”不方便干的“小活兒”。
焊接好的駕駛室通過空中桁架自動轉至涂裝車間,緊接著,就到了涂裝機器人“大顯身手”的時候。這些機器人會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給駕駛室進行噴漆。相比于焊裝車間,涂裝車間里幾乎看不到工人。

最后,噴漆過的駕駛室被送進總裝車間,經過裝配、噴淋等工序,與車架、發動機、輪胎等零部件組裝在一起,一輛“青島造”汽車就新鮮出爐了。據介紹,在這里,平均每隔4分30秒,就有兩輛汽車下線。
而在距離一汽汽車廠30公里外的青島森麒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全國首家輪胎工業4.0智慧工廠里的場景更令人震撼:2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10余臺無人叉車來回穿梭,忙著準備生產原料、轉運半成品和成品,數十臺機器人在空中桁架上奔走,自動將生產原料送到各個工位,原材料、密煉、成型、硫化、檢測、入庫,流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產。
在這個年產500萬條輪胎的智能工廠里,僅有212名工人,其中硫化車間共有72臺硫化機、兩名工人。
事實上,像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森麒麟輪胎這樣大量采購工業機器人進行智能化生產的企業正越來越多。
青島在今年初專門設立了鼓勵企業“機器換人”的補助政策,對購買使用工業機器人產品的企業,按設備購置款的10%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在危險程度高的化工、民爆等行業,推廣應用安防、排爆、巡檢、救援等特種機器人的,單個企業最高補助不超過500萬元。
機器人“走紅”的態勢通過銷售市場可以窺見一斑。
“今年以來,公司僅焊接機器人就賣了30多臺,成套自動化系統也已簽訂了上千萬元的訂單。”青島高新區一家本土機器人系統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現在,工業機器人已成為許多制造企業的‘剛需’產品。”青島力鼎自動化設備公司總工程師付煥清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假設一名工人每年的人力成本支出是8萬元,100名工人一年的人工成本就是800萬元,如果使用自動化生產線,完成同等任務量只需要30人左右,這相當于一年省下500多萬元的人力成本。
那么,“機器換人”的推廣,是否意味著大批一線工人會“丟飯碗”呢?
青島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炳君表示,“機器換人”對一些簡單的、重復性的勞動崗位確實會有一些沖擊,一定程度上確實會減少企業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也會產生比如機器人維護管理等對技術要求更高的新崗位。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技術部副部長曹海鵬也認為,即使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人的作用仍舊無可替代。無論是在自動化生產的兩頭,還是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目前還是需要由人來完成。
“制造企業生產智能化,一些勞動強度高、有毒有害比較危險的崗位環節被機器替代是大勢所趨。與之相伴的是對上崗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張炳君表示。
“新工廠需要工人對智能裝備進行日常維護和組裝。”小匡是青島市某著名家電企業的一名普工,他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企業要設立全球制冷家電領域第一個智能互聯工廠,為適應公司用工新需求。除了公司組織的培訓,有些工友還自己報了機械類的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班。
小匡的說法得到了培訓機構的佐證。
一家北京網絡教育培訓機構青島片區的杜姓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近兩年,技術工人咨詢網絡學習的比例持續增高。“他們求學的理由很簡單,一是提高學歷,二是學習新技能為轉型做準備。根據我們的統計,工科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目前最受技工青睞。”
山東青島即墨市某電子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告訴記者,制造業升級轉型趨勢不僅讓企業對技工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也給不少在職普工帶來了危機感。據他了解,不少企業的普工開始報班考證、自學技術,學成之后主動提出申請調換到薪資待遇更優的技術崗位。
記者登錄一家人才網站搜索“機器人工程師”職位,發現崗位需求超過6000個。而機器人軟件工程師、機器人應用工程師等技術操作工的月薪待遇普遍在8000元以上。
“企業‘機器換人’后,能操作機器設備及管理生產線的技工和技術人員,會變成企業的‘關鍵性人才’。如果缺乏能提供日常維護的技工,企業即使擁有智能化機器,也不能實現智能化生產。”在張炳君看來,“機器換人”不是簡單把人替換掉,而是通過智能設備和信息系統實現人機協作,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在這個過程中要將技術改造和產業工人技工化同步推進。
“這種升級在倒逼一線產業工人的同時也是發展機遇。是人才需求從以前的單純獲取人口紅利向技能性人才紅利方向的轉變。”張炳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