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
“三支隊伍”扶貧一線顯身手
譚晶

恩陽區鳳凰包村新貌 供圖/ 恩陽組
寬敞的柏油馬路環繞全村,明亮的新居拔地而起,蓬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連點成片,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萬壽村貧困戶何林家興奮地說:“要不是黨的政策,村‘兩委’的齊心,第一書記的竭力,估計咱村再過十年,還是原來的泥巴路、破土房。”
變化,源于恩陽區以“1+6”黨建扶貧為統領,以建強基層組織為突破口,集聚村(社區)“三職”干部、第一書記、普通黨員“三支隊伍”力量,奮力實施“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戰略取得的成果。
為選能人、用能人、留住能人,恩陽區實施了“三職”干部回引人才創業。區委調動1320名村(社區)“三職”干部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回引在外務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帶動廣大群眾脫貧致富。
過去,觀音井鎮萬壽村是典型的“三無”貧困村。村黨支部一班人立志要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隨即,村黨支部積極與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聯系,了解到張云生、王學良等8名成功人士愿回鄉創業,但看到村里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張云生猶豫了。
訴鄉愁鄉愿,談規劃發展,論發小友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終,張云生等人投入資金5000萬,流轉土地3550畝,建設集優質糧油基地、蘆筍產業園、鄉村酒店等于一體的生態康養產業園,實現全村80%勞動力就近就業。
截至目前,全區1320名村(社區)“三職”干部共回引在外務工成功人士856人,建設項目856個,預計投資19.7億余元,現已完成投資5.8億余元,帶動就業3291人。
去年以來,恩陽區選派119名優秀機關干部到全區119個貧困村,通過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張海是恩陽區殘聯駐黃柏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先天性右前臂缺失的殘疾人。初到黃柏村,交通閉塞、貧困落后的面貌讓張海感到責任重大,他立志要改變現狀。
“殘疾人也能勝任第一書記?”私下,村民對他有議論。但這并沒有讓張海灰心,他決心用行動證明一切。很快,轟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山鄉大地,2條總長4.2公里的扶貧路、7口堰塘、450余米長的水渠相繼完工……看到這些變化,村民紛紛給這位“獨臂書記”點贊。
據統計,全區119名第一書記共爭取項目238個、資金4000余萬元,有力改變了貧困村落后的面貌。
“今年我打算利用政府給予的12萬元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補助資金,吸納彭孝玉、陳發甲等5名貧困黨員發展林下土雞養殖,實現人均增收1.6萬元。”市“十大扶貧好人”之一的佘華海說道。
恩陽區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在每個貧困村培育1個黨員扶貧示范項目,通過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貧困黨員“自身造血”、率先脫貧,帶動貧困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隨著青壯年大量外出,青木鎮花包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村黨支部一班人急在心里:“一定要發展產業,帶領群眾在家門口致富!”
經過商量,村黨支部決定讓產業大戶佘華海組建華海專業合作社,通過帶動貧困黨員發展林下土雞養殖,實現脫貧致富。
據了解,恩陽區已投入財政資金5600萬元,實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119個,實現205名建檔立卡貧困黨員全覆蓋、輻射帶動1238戶貧困群眾,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責編:余娜)
(作者單位:恩陽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