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靜
干部有擔當 脫貧有保障
本刊記者 李靜
岐山村脫攻堅成效顯著圖/周軍
【導語】村看村,戶看戶,黨員看干部。脫貧攻堅千頭萬緒、任務繁重,干部是中堅力量、決定因素,各項政策、資金、任務都需要干部去落實、推動。
“那一世我們沒有遇上,這一生守望在同一個地方。你的冷暖讓我在彷徨,我愿化成天使為你擋風霜……”去年底,由四川省著名作詞家王德清、著名作曲家田曉耕結合閬中市脫貧攻堅實際創作的扶貧歌曲《讓陽光生長》完成。這首歌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對滿懷激情奔赴廣闊農村、真情服務貧困群眾的一線干部職工進行了深情謳歌,為貧困戶的自力更生、脫貧奔康搖旗吶喊,因作品透射出濃濃的鄉情以及貼近百姓實際,受到聽眾的一致好評。
類似于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這些文藝作品的背后,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們的辛勤堅守,是干群一心向貧困宣戰的信心與決心,是干部幫助貧困群眾的默默付出與暖暖情意。
“我們以前都沒有關注過走了多少路,今天下鄉回來一看計步軟件31038步,都不清楚這是到這邊后多少次走這么長的路了,天天都是這么大的強度,加之感冒,今天差點就走吐了。”這是德陽市旌陽區掛職越西縣交通局干部李澤金和孫元煌最近在道路建設一線的真實感言。2016年以來,兩位掛職干部每天翻山越嶺,深入建設現場督導進度和質量,道路放線、協調施工糾紛,除全力協作完成2016年脫貧攻堅道路建設任務外,還完成了實地踏勘2017年計劃建設的100條道路基本情況和數據摸底。因為精準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和脫貧攻堅迎接省檢工作,本來就任務繁重的合江縣五通鎮扶貧辦工作量激增。五通鎮扶貧專干劉杰一心撲在工作上,連日來白天下鄉走訪貧困戶收集情況,晚上加班完善文字資料,餓了就吃碗方便面,累了在沙發上躺一會兒起來又干。他積極下鄉走訪,深入群眾家中,走進田間地頭,看群眾的居住環境,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計算群眾收入狀況。兩個月下來,劉杰走遍了五通鎮大多數村組,隨身筆記本上記滿了群眾的家庭信息。這是我省扶貧干部默默付出的縮影。在建設一線,在施工現場,在貧困戶家中,無不活躍著扶貧干部的身影,正是有了他們,貧困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宣漢縣老君鄉埡豁村第一書記侯霖與困難群眾一起搬化肥供圖/達州組
“誰能想到,少量群眾生孩子居然是為了收彩禮‘致富’,貧困地區物質上的極端匱乏讓人痛心。”不少扶貧掛職干部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震驚,他們認為必須要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進行“精準”扶貧、“造血式”扶貧。
2016年12月22日,鄰水縣復盛鄉涼風村村支書王曉東帶領村民在山坡上種植蜜柚,他說:“縣委辦幫我們購買的最后一批蜜柚苗昨晚送到了,今天要搶時間種下去。”
涼風村地處偏遠,村民以傳統農業為生,收入不高,全村628人中就有貧困人口120人。2015年,鄰水縣委辦成為涼風村的對口聯系單位。在幫扶過程中,干部們意識到,幫助村民脫貧增收,只有依靠發展產業。2016年,縣委辦出資1.5萬元購買雞苗1000只分給貧困戶,解決他們短期增收難題。著眼長遠,藥用卷丹百合和蜜柚種植規劃也相繼落實。
王曉東還介紹說,村上2016年成立了合作社,2017年春天采摘香椿芽后,村民就能分紅,兩年后柚子掛果,村民收入將會更多、更有保障。
省住建廳駐甘孜州得榮縣俄木學村干部劉浩瀚,主動到貧困群眾家中開展教育幫扶;羅江縣慧覺鎮將扶貧資金打捆,發展實實在在的脫貧產業……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基層,一批想扶貧、真扶貧、懂扶貧的干部,在思考與實踐中讓村民一步步走向致富路。
小雨迷蒙,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村支部書記楊斌再次拿著規劃圖和效果圖,走進村民金朝中家中。“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你們家拆掉的老房子可獲得5萬元的補償,加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政策,補助2.5萬元。這樣算下來,150平方米的新房子你只需要投入6萬元。”
金朝中依然心存疑慮:“書記,我家祖祖輩輩住在山里,只曉得那些創新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哦,你莫為了創新把‘帽子’都整脫喲。”
楊斌拉起金朝中的手說:“老大哥,我們的創新是有政策依據的,土地增減掛鉤是能給老百姓真正帶來實惠的好政策。更何況現在市委鼓勵我們大膽探索創新,甩開膀子干事。我是在做利民的事,有什么好怕的?”
為了讓扶貧干部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為貧困群眾多謀出路,巴中市委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準繩,規范容錯免責的具體程序和操作流程,積極鼓勵那些在攻堅克難、改革創新中主動作為、敢闖敢干的干部大膽探索創新,放手干事,營造了上級為下級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干部為事業擔當的良好環境。
我省各地爭相出臺相應制度,鼓勵扶貧干部敢拼、敢為,讓扶貧干部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有效拓寬了扶貧之路。
在扶貧一線,干部們用質樸的真情,溫暖著身邊每一個人;他們日夜堅守,只為百姓臉上那抹幸福的微笑;他們用赤誠之心,為群眾脫貧東奔西走;他們用擔當,點燃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