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通訊員 彭著宣
長寧: 精準扶貧出成效
本刊特約通訊員 彭著宣
2016以來,長寧縣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五看”,即一看道路暢不暢、二看房屋靚不靚、三看產業壯不壯、四看環境棒不棒、五看農民上不上作為脫貧攻堅主抓手,強化措施,精準發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為此,長寧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扶貧開發攻堅領導組,在全縣抽調63名干部組成21個工作組,下派21名后備干部到21個貧困村擔任鄉鎮黨委委員、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實現全覆蓋駐村幫扶。
經過一年的奮戰,全縣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實現減貧1575 戶4176人,計劃退出的兩個貧困村已經市級驗收達標并批準退出。
2016年8月26日,梅硐鎮東河村黨支部書記蔣立輝高興地說:“我們村道路已經改擴建完工,致富的路也通了。”東河村通過實施2015年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全村新建寬4.5米的水泥路1.5公里,新建1米—1.5米的生產便道1.4公里。道路建成后,交通條件徹底改善,生產效率提高了,運輸成本和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農產品出售的運輸問題也一一解決。
雙河鎮銅鑼村山高路陡,是縣委黨校對口聯系的貧困村。該村七組的李興華家有4口人,母親已80多歲,妻子是精神病患者,女兒還在上小學。相比很多貧困戶家庭,李興華家最特殊最困難。他的家里沒有一間像樣的房間,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全家人睡在一張木板床上,燒的是吊鍋。2016年,在縣委黨校的協調幫助下,李興華修了新房。黨校為他家送去了床、被褥、桌椅,以及必要的資金。李興華老母親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活了80多歲,沒想到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
無獨有偶,古河鎮白馬村三組的張朝遠也一邊打掃新房一邊激動地說:“這輩子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小洋房。”張朝遠患了乙肝,長期依賴藥物治療,這些年他與60多歲的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頭腦不太清楚,家庭很貧困。2016年初,縣委撥付專項扶貧資金3萬元幫助他進行危房改建。“現在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張朝遠說。
走特色旅游產業扶貧是長寧縣探索實施的新路子。長寧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721戶23934人,分布在21個貧困村, 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總目標,在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方面,堅持“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因地制宜原則,不斷培育特色扶貧產業。
按照“長短結合,主次分明,企業專業大戶、專合組織帶動,群眾主動”的產業扶貧思路,長寧縣積極探索貧困戶產業發展新模式,以蜀南竹海、七洞溝、佛來山、西部竹石林等10多個旅游景區為依托,輻射帶動和推進綠色產業扶貧、鄉村旅游扶貧。2016年,該縣確立了建設1個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4個市級旅游扶貧示范村、3個縣級旅游扶貧示范村的目標,著力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發展。
雙河鎮伏頭村依托伏頭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竹資源,通過舉辦“長寧縣首屆打筍節”吸引游客體驗挖竹筍的同時,推動了竹根雕、竹蓀、竹制品等特色產品銷售。
竹海鎮龍潭村干部檢查中藥材生長情況
井江鄉新田村豬兒長得壯
竹海鎮雙鳳村六組貧困戶鄒世海喜滋滋地介紹說,他去年開始試養竹鼠,村上對其進行了點對點的指導,組織他參加竹鼠養殖技術培訓,還推薦他參加縣上組織的電商培訓。有了技術后,他養了45只竹鼠,其中有14只種鼠。“我們聯合周邊農戶做強做大竹鼠養殖產業,把竹鼠的糞便發酵喂養蚯蚓、鱔魚。準備繼續擴大規模養殖200只種鼠,這樣下來,一年純利潤5萬元應該沒問題。”鄒世海說。
代應輝是銅鑼村龍峰村三組的貧困戶,常年以蔬菜種植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計。2015年,他在村“兩委”產業脫貧發展思路的引導下,將目光瞄準經濟作物紫玉淮山種植項目。代應輝介紹,紫玉淮山又叫紫淮山,是由野山藥和褐苞薯蕷共同進化而來的一個栽培品種,經常食用可增強抵抗力,是極佳的養胃護胃食品,市場前景非常好。他以借、貸等形式籌資15萬元,在村上流轉土地20畝種植紫玉淮山。“第一年投入成本較大,到第二、三年逐漸減少,每畝掙上萬元的利潤沒有問題。”代應輝說。
竹海鎮龍潭村發展中藥材撬動鄉村旅游發展,確保群眾共同脫貧致富。2016年該村黨支部依托縣醫藥龍頭企業——長寧縣神龍醫藥公司,采用“1+3”產業扶貧模式,即“支部組織引領+龍頭企業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辦企業和專合社)運營、農戶(貧困戶)參與”,發展連片中藥材訂單產業,構建起了農戶持續穩定增收、貧困戶有效脫貧的長效機制。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村集體與6名黨員共同出資18萬元,采用入股聯營方式在本村流轉土地100畝種植中藥材蓮子,收益按入股份額進行分紅。2016年,全村實現產值24萬元,利潤5萬元以上,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黨員分紅1萬多元。
在脫貧攻堅中,宜賓九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創新了“六方合作機制”。公司集肉牛養殖、科技研發與推廣、旅游觀光于一體,發揮優勢與銀行合作,為養牛農戶擔保,相繼推出“九牛貸”、“九牛批量貸”金融產品。同時,公司還幫助農戶降低養殖風險。由公司出資60萬元、政府出資30萬元、農戶出資20元/每頭牛(貧困戶不出資)組建“九牛風險基金”。抽取年利潤的10%作為當地肉牛產業扶貧周轉資金,用于肉牛產業扶貧,保障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穩定增收。目前,公司現已帶動農戶402戶、其中貧困戶337戶發展肉牛養殖,新增飼養肉牛 5000頭以上,同時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帶動1875戶農戶(含貧困戶121戶)種植優質牧草增收,預計將于2017年完成5000畝牧草種植土地流轉。
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全縣計劃帶動發展肉牛養殖專業村15個,其中涉及7個貧困村。目前,全縣已發展養殖產值1000萬元的肉牛養殖場專業村兩個,年出欄100頭的家庭牧場30個,肉牛養殖適度規模戶105戶。(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