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末
我國油氣行業改革進入實操階段
□ 周 末
油氣行業管輸價格、成本監督審查、混改試點等一系列問題逐漸梳理清晰,綜合改革方案已經出臺,石油行業格局或將重塑。

油氣改革方案已經出臺,行業格局或將重塑。李曉東 供圖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其中核心要點涉及放開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推進國有油企干線管道獨立、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鼓勵油企發展股權多元化和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等。業內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油氣體制改革的大方向已定,但具體落實還要看國土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商務部等相關部委的配套政策。
石化行業油氣體制改革主要分為行業改革和央企混改兩部分。
行業改革方面,石化行業在油氣區塊、油氣進口權、油氣管網、油氣價格等方面將打破壟斷,引入民營資本,推進市場化改革,從而提升行業整體經營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石化行業壟斷打破將為民企及社會資本提供投資機會。
央企混改方面,隨著民營資本的引入,石化央企自身也會推進改革,提升經營水平?!叭坝汀睂ζ煜沦Y產進行專業化重組、平臺化整合將是改革的方向。通過實現單一業務板塊的整合重組上市,實現資產證券化,既減少了同業競爭、提升了效率,也有助于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叭坝汀逼煜沦Y產重組并上市有助于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進行資產重估。
深化油氣企業改革方面,需要進行“主輔分離、做強主業,產權明晰、完善配套”的改革,將三大油氣企業的“三產多經”、油田服務等輔業剝離,推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中國油氣上游的管制由來已久,嚴重影響了開發進程。只有將區塊實行公平準入,才能夠讓整個油氣產業鏈充滿活力。油氣產業鏈是貫穿上中下游的系統,被比作河流,當上游有大量活水不斷進入時,整條河流才有了生命的源泉。如果上游缺乏水源,下游自然就會失去活力。目前油氣產業的主體處于行政性壟斷制約下,導致上游和源頭死水一潭。
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法律限定了只允許少數幾個國家公司有區塊申請權,于是長期以來中國只有“三桶半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的三大央企和屬于地方國營的延長石油公司),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的一體化。這種局面長期延續,事實上已形成對認為有油氣前景區塊的全覆蓋。上游難以實施市場機制,即使下游有限的開放也難于改變整個系統的冷清場面。顯然,這種僵化體制難以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格格不入。
上游的市場化、區塊的依法開放成為油氣改革的重頭戲和關鍵,但它也因牽扯到目前作為中國油氣工業的主體和支柱而成為難點。于是,在改革上出現了不同的構思和線路圖,也形成了不同的改革預期:
逐步放開油氣勘查開采準入。推進礦權改革,改革油氣勘探開發專營制度,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變“申請在先”方式為“競爭性出讓”方式。規范油氣企業勘查開采行為,設定最低勘查投入標準,對未完成法定最低勘查投入的,依法追究探礦權人責任,直至注銷探礦權。逐步放開油氣進出口限制。鼓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油氣資源進出口,活躍油氣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油氣安全。進一步鼓勵具有一定資質的各類原油加工企業使用進口原油。
適時放開油氣競爭性環節政府定價。油氣領域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隨著油氣改革和價格改革的持續推進,放開成品油價格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應放開成品油終端銷售價格和進出口權,保留政府在市場非正常時期的必要干預權。擇機逐步放開天然氣井口價和終端銷售價格,進一步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推進非居民用氣的市場化交易。同時,加強政府對自然壟斷環節價格的監管。
對于天然氣管道改革,從長遠看,管道業務也必須要從石油公司剝離,讓管網之間形成競爭,否則很難形成真正的石油市場經濟。但落地難度很大,中國石油的管道業務是國企代替國家投資,如果收歸國有,原有投資如何處理是個難題。管道業務有民資、外資等不同資金來源,企業做了大量投資,很多還在投資回收期里,如何回收也很難確定。即便掃清前路,讓政府來投資,巨大的資金缺口也將是很大的壓力。
此次改革有望推進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公平開放。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管道獨立,明確管道企業只提供輸送服務、收取管輸費,不得參與上下游業務。逐步放開管網投資和建設,鼓勵多方投資者進入。落實管網互聯互通及向第三方接入服務,天然氣基礎設施運營企業公平、公正地向所有用戶提供管輸、儲備、汽化、液化和壓縮等服務。
天然氣市場定價亦有望實現是此次改革另一大看點。我國近年來加大天然氣進口力度,天然氣供應大于需求的格局將延續相當一段時間,疊加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進程推進,天然氣價格存在進一步下調的空間。此外,由于美國非常規天然氣產量激增,尤其是頁巖氣儲量的大幅擴充,加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天然氣需求增速較低,造成2012~2015年全球每年約有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過剩,使得天然氣價格受到較大沖擊,且這一寬松的供需格局未來將會持續數年。在油企改革大背景下,天然氣市場化定價機制將有可能得以進一步落實。
另外,LNG 裝備行業也將迎來回暖拐點。目前油氣價差逐步打開,LNG汽車經濟性已經凸顯,且已回升至2012~2013年的歷史高景氣時期,LNG重卡和LNG客車的滲透率直追歷史最高水平。驅動油氣價差處于高位的核心因素是結構性的,較大的油氣價差未來可持續多年,LNG裝備業也將以2017年為起點開啟數年的高景氣周期。
新一輪油氣改革背景下,三桶油加速謀劃備戰,推進包括混改在內的企業改革。
油氣改革中首先“動刀”的是壟斷程度較高的上游環節。長期以來,國內具有探礦權和采礦權資質的企業只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延長油田四家,而原油進口權也是集中于幾大公司,這使得市場化競爭十分不充分,民營企業很難涉足。
在油氣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三桶油”的自主改革進一步提速。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等大型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已經做出調整,油氣行業改革進入實操階段。
3月15日,全國“兩會”的最后一天,中國石油再次掛牌轉讓了兩家公司,這是其今年第二次轉讓資產。從去年以來,中國石油就不斷出售旗下的虧損公司來瘦身。與此同時,中國石油還將金融和工程建設兩塊優質資產注入了旗下的上市公司。業內認為,中國石油不斷清理不良資產,是為優化資產結構,為下階段混改做準備,對優質資產實行專業化重組和混改將是中國石油今年的發力點。
其實,中國石油自主改革以來便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中國石油集團內部會議通過了集團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關文件。在此前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央企“6+1”混改試點中,中國石油集團并未名列其中。與過往在一些局部的業務板塊開展混改不同,這兩個文件直指集團公司的市場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但集團層面的難度不小,目前細節并未披露。
另一大油企也不甘落后。4月5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銷售公司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扎實推進銷售公司體制機制改革,并以此為引導,全面推進集團公司各項改革。
為了應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和經營效益下降的影響,中國石化從2016年年初開展了降本增效專項活動,目的是通過從嚴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實現低成本運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的目的。中國石化在主動追求更加市場化的發展。中國石化高管接受采訪時稱,在市場開發方面,隨著煉油、石油化工市場逐步復蘇,一批大型煉化項目有望啟動,公司將繼續發揮整體優勢,著力推動煉油、化工、新型煤化工、節能環保等領域重點項目的整體開發,推動重點合同的談判和簽訂,努力爭取實現全年新簽合同目標。
在技術研發方面,公司正在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保證公司長遠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好中國石化和社會的科研資源,組織好重大技術合作和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建設好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好研發中心工程技術開發的特色優勢,加強與全球知名專利商的合作,推動和助力公司技術帶動市場的目標。
近來的改革討論集中在混合所有制上。中國石化曾重點推進銷售公司體制機制改革,以在競爭激烈的油品市場中繼續保持和加強優勢,拓展國際業務、參與國際競爭。至今,中國石化混改正穩步推進。2016年底,中國石化油氣管網混改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石化當時發布公告稱,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增資引進投資者,中國人壽和國投交通擬分別以現金200億元及28億元認購川氣東送管道有限公司合計50%股權。
中國海油則把整個公司的煉化業務加以整合,率先實行了總經理負責制,油公司和油田服務、油田裝備等專業公司分離,用人機制和薪酬制度全面與國際接軌等。中國海油提出到2020年將完成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轉型。
油氣行業改革正在進入實操階段。隨著改革走向深入,油氣產業的上下游各主要環節,包括礦權出讓、勘探開發、管網運輸、流通、煉化等環節都將進行市場化改革。除“上游放開”和“管網分離”之外,改革指向多維度多環節的“鏈式改革”,將推進油氣領域向市場化產業鏈的根本性轉變。
(作者單位:石油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