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珊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用二十四格講一個好故事
文
|薛珊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大學的每個角落幾乎都適合書寫一部劇本,校園好像是第一次擁有的自由世界,林蔭小道上時刻變化更新的年輕風向,這樣的大學造就了一部部各有不同的電影。在眾多商業影片中,大學帶著獨有的青春視角,一種純粹的背景推動著劇情發展,那些出沒在劇情中的大學生活,有些脫胎于現實,有些則多少有些可塑性。而對于校園生活最了解的群體——學生們,他們也在鏡頭下記錄自己的生活,讓真實流轉于光影交錯間,雖不如銀幕劇情般的戲劇性,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斑斕,看到流年的柔軟,領悟黑暗背后的光芒。
“不是因為有希望才會做,而是因為做了之后才有希望。”來自北京電影學院12級的張高境,5月4日在珠海獲得了第四屆《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的最佳導演獎,他的獲獎感言贏得了眾多掌聲。他所帶來的作品《超凡滑手》此前已經先后入圍2016年的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澳門國際微電影節。他在下臺時,用手機在頒獎臺上自拍了一張,在場觀眾都成了他的背景,也都目睹了這一瞬間。
因為考慮到國內全民健身的發展勢頭,張高境拍攝了這部以極限滑板為主題的電影,作品講述了一個為體育精神正名的故事,簡單而純粹。正如大家眼中的大學生電影一般,因為身處于象牙塔里,與大學生有關的電影活動,長期以來被冠以爛漫簡單的標志,似乎它每天都應沁潤在夢幻之中:懷抱著電影夢的學生在校園里取景、在剪輯室里沒日沒夜地剪片,在連綴文藝清新建筑的蜿蜒小巷中天馬行空地想象……但實際上,這一切風姿綽約僅存于外界的想象之中。
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各類創意媒體節、電影節,往往集合了不同地區大學生的作品,關注點從大學生活到社會熱點,無所不及,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影響力。由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以下簡稱UIC)主辦的第四屆《24 格·創意媒體嘉年華》也是如此。
今年是《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的第四個年頭,與往屆相比,本次嘉年華邀請了業界知名導演、編劇、攝影及制片人擔任嘉賓和導師團隊,包括曾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著名導演李祐寧;執導《金雞》《神行太保》《新同居時代》的資深導演、編劇趙良駿;曾參與《赤壁》《英雄》《劍客柳白猿》等多部古裝巨作的國家一級攝影師王天麟;曾制作《赤壁》《太平輪》《功夫夢》《勇士之門》,現正擔任《最長一槍》《鉆石非洲》《秋葉血》制片工作的資深制片人姚冰……這些資深的業界精英齊聚一堂,為年輕一代電影人提供專業的觀點。

在《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創辦之初,只是由UIC電影電視系主辦,對當屆電影電視系學生畢業作品(包括短片、劇本、論文)的集中展示,目前已經逐漸形成規模,成為華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學生影像節日。今年的嘉年華,就涉及高校70多所,共收到作品數共計282部,在開幕式的頒獎現場,設置了10個獎項,共44部作品入圍展開角逐,入圍院校分別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天津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深圳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多倫多電影學院、銘傳大學及UIC等。
“以前膠片時代,每秒鐘放映24格畫面,利用人的視覺暫留原理使得畫面動起來。” 在今年創意媒體嘉年華的開幕現場,李祐寧導演娓娓道來了24格的由來,也解答了不少人對于UIC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命名的疑惑。在電影《搏擊俱樂部》里布拉德·皮特拿膠片剪輯實驗24格畫面的原理,把每秒24格的固定畫面連續“運動”,人的肉眼看起來就好像是活動的畫面,其實只是24格的固定畫面而已,所以很多人也會說電影是每秒24次的謊言。
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一直在鼓勵自由、交流的創作精神,它也總能尋覓和啟發到各類作品。《“報”愁》是UIC學生在紙質媒體實習時有感而發,而記錄下的對于傳統媒體的思考;北京電影學院的《罰球線》以動畫的形式斬獲最佳創意獎;來自銘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所拍攝的MV《煙火中的塵埃》則獲得最佳MV獎;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所帶來的《蘭草時節》,因為有呂中、劉佳、李廣夏等影視作品熟面孔主演,備受關注,這也是目前大學生作品另辟蹊徑的方法。創意媒體嘉年華連續舉辦四屆,是珠三角地區的大學生文化藝術盛宴,為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提供了影視和文化的交流平臺,更旨在依靠優秀業界導演、制片、攝影等資源在南方打造影視人才培養基地。
溫哥華電影學院創始人詹姆斯·格里芬曾經在2015年時非常自豪地表示,“去年全球票房有360億美元,有180億與我們的學生有關。”而目前,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多學生學習電影專業的國家,全國有上千家院校開設與影視有關的專業,而每年的幾大電影院校招生新聞總能登上頭條。2017年北京電影學院的3.81萬人次報名里,除8000多為表演專業外,其余3萬均為電影的幕后專業。影視幕后專業成為報考熱門,大多是因為畢業生就業狀況普遍良好,能很快投入到創作中,而現在數字特效電影增加,也使一些前沿專業如影視技術系、美術學院特效專業等增加了吸引力。
實際上,到2017年為止,已經舉辦了24屆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早已成為每年春天國內電影圈的大事件。雖然國內的此類電影節相對于67歲的柏林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顯得稚嫩許多。但是對于推動國內年輕電影人的創作熱情,還是有諸多好處的。
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著名香港導演陳可辛監制的《喜歡你》作為開幕影片于當日放映。4月16日,幽默黑馬影片《提著心吊著膽》以學術展映身份空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現場一眾專業影評人和大學生觀眾反響熱烈。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自承辦之初就秉承“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成為展示校園文化和影視文化的窗口。因為大多校園影視作品請不起高價位的卡司,而被認為高冷、曲高和寡,如何提升媒體關注度、吸引眼球,以有名人效應的影片作為開幕作品或者提前放映是個不錯的選擇。
參與大學生影像活動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這些大學生們對電影藝術的熱愛,他們樂于吸收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文化,樂于感受國外電影所帶來的情感表達,他們會在每一場放映結束后熱烈地鼓掌,并且不會放過每一次與電影主創交流的機會。這樣純粹的電影學術與文化氣息,似乎打開了電影作為產業之外的另一個新空間。
“有電影夢的,不僅僅是電影專業的。”在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的活動現場,非影視作業的學生也能在近距離感受到影像的魅力,用電影帶來了跨越文化和語言的溫暖。
像24格這樣的與影像有關的大學生活動還有很多,它們扎根于校園文化,不僅是帶領學生們向世界觀望對話,介紹來自各地多元風格的各類影片,同時也專注于學生在行業內的發展,為他們構建一個渠道和平臺,這一突破性的行為推動了電影產業向青少年群體的延伸,從而為中國電影事業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使其更具創新與活力。

《蘭草時節》
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所帶來的《蘭草時節》,因為有呂中、劉佳、李廣夏等影視作品熟面孔主演,備受關注,這也是目前大學生作品另辟蹊徑的方法。

《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
5月4日,珠海舉行2017年中外大學生影像展“24格·創意媒體嘉年華”開幕式。此次影像展共征集了來自內地及臺灣、香港、澳門三十多所高校的282部參賽作品, 最終共有44部優秀作品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