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 Xiang Xue
來于學院不止于學院的“后學院”文創
向雪 Xiang Xue

貳廠文創公園
#1
“文創”成為繼“互聯網”后的又一熱詞。在新舊交替、傳統轉型的時代,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政府,大家都在尋找出路,國家戰略將文化創意產業推上了時代風口,更增添了“文創”的熱度。本文從文創產業的現狀談起,討論了文創產業現存的問題和發展的機遇。
文創,后學院

貳廠文創公園“連州攝影展”巡展現場
“文創”成為繼“互聯網”后的又一熱詞,在這個人人都必須稱文創的時代,起初聽起來很文藝,現在聽起來很噱頭。在新舊交替、傳統轉型的時代,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政府,大家都在慌亂中找出路,國家戰略將文化創意產業推上了時代風口,于是乎眾人趨之若鶩。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毀譽并存,這種無常使得我們既繁忙焦慮又內心不安,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毫無安全感,因為它總是轉瞬萬變。
也許是國家戰略,也許是經濟所趨,也許是內心自覺,文創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文創基地如雨后春筍,創意市集熱鬧非凡,非遺論壇如火如荼,非遺傳人被視為瑰寶,即使門可羅雀,文藝書店也越來越多,眾多文化創意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異軍突起。然而,就目前而言,全國優秀的文化內容和文創產品乏善可陳,存在產品形態單薄、工藝粗糙、毫無生氣、原創性不足等問題。而且多以市場驅動為導向,并以商業產品生產為目標,作品難免落入商業化、模式化、庸俗化的模式中,這種商業利益驅動下急功近利的發展狀態,也難以為創意經濟的發展帶來持久穩定的推動力。
做文化創意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磨礪,如果把文創當作一門賺錢的生意,也許不是一個好的抉擇。王爾德說:“我能抗拒任何事物,除了誘惑。”做純藝還是賺錢?理想還是現實?堅持還是妥協?真是痛苦的抉擇。我們在時代的浪潮沖來沖去,幾經沉浮,幾經折騰,到底我是誰?我在做什么?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內心深沉處我們無法逃避的這個曾經想逃避的哲學追問。
現在的人做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會先問“這有什么用?”但是卻很少有人會想“這件事情有沒有意思?”“有意思”是個有趣的詞,或許現在的我們都太過于沒有意思了,不是嗎?16年前的川美戲劇社和8年前的創意市集,因為沒有目的性,其實驗精神和創意生發是純粹的、鮮活的、生猛的,是我和一群年輕人激情青春的寫照,是一種撩動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人到了一定歲數,少了些少年的勇氣和無畏,多了些中年的節制和畏懼。關于文創要么做好要么不做,如果沒有好的質量、沒有意思,我寧愿不做。
多年來,我一直在深思文創的問題與出路。在今天,無論是臺灣文創模式還是北京故宮的創意產品顯然都不具有可復制性,因為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獨特性和唯一性。現在文創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創意、工藝、品牌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大眾的審美意識和文創認知還有待提升,普及大眾美學的畫廊、展覽館、博物館也比較稀少,文化藝術與大眾的交流平臺很少且姿態高昂。
時代急速變遷,有些老的東西丟失了,新的卻還沒有被建立。傳統手工藝如何在現代重生?文創的活態環境如何建構?這些問題似乎一直是個懸而未解的疑難雜癥。于是我們理應該靜下來,梳理這些問題,思考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重新出發。當我們逐漸富足的時候,我們的價值取向和認知將被逐漸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將被重構。

貳廠文創公園的涂鴉墻
我們身處后現代、后世博時代,“后”便代表了一種超越、顛覆和批判。后學院,我們來于學院又不止于學院,以“后”的思想去探討、研究,使一般意義上的學院藝術呈現出超越“學院”原有含義的觀念追求,我們帶著革新的力量,既秉持學院派的學術精神,追求觀念創新,關注國際前沿問題,又盡力擺脫“學院派”陳舊的格局,打破象牙塔的壁壘,堅守嚴謹、批判的信念與原則,注重視覺產品與藝術作品中的創造性、實驗性與獨立性。
“后學院”以跨界思維踐行跨文化、跨領域、跨媒體的融合,以“產學研創用”為一體的完整循環,無論是藝術還是設計產品,更注重當代性,與時代當下的對應;更注重個體的生命感知和生活體驗,激活個性尊重個性表達;更注重與社會現場的鏈接,探索藝術公共場域的參與性,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推動性。后學院希望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創研究與生產平臺,一個鏈接藝術與社會的直觀的平等的交流平臺,從而能夠創造出一片新的文創土壤去滋養它,讓其發展。
柳宗悅曾經說過“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賞,必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與生活統一起來的器物才是工藝品。如果工藝的文化不繁榮,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礎,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如果我們抽離、消退了文化創意和民藝的生產語境,我們做的作品是形式化的,僵硬而毫無生機的,所以,我們要重構一種生活方式,以真誠而樸實的生活態度去感知日常,把日常生活與創作世界融為一體,創造出更有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的作品。于是在學校關于文創與傳統活化的研討會上,我提出了“四化”:民眾化、公共化、日常化、品牌化。

貳廠文創公園
后學院希望搭建這樣一個既學術又輕松的平臺,重置藝術與日常生活,讓藝術與設計產品真正駐扎到城市的核心,駐扎到大家的生活中,駐扎到大家的心中。
藝術家并非我們看到的外相那樣狂放不羈或是浪漫瀟灑,創作是個孤獨行為。完全而真實地表達自己很難,所以大部分時間他們是在孤獨的狀態下與自己精神對話,甚至迷戀那種忘我的狀態,凝視周遭,審視內心,去記錄那些傷痕、欲望、掙扎、不安、焦慮、情感,它們和生命糾纏的每個瞬間,去傳遞對人生的體悟、生命的感知、個人審美品位,正是生命的豐富賦予作品復雜含義,而作品的美妙在于它的豐富與無限的可能性。
在與幾十個藝術家和設計師面對面的交流中,沒有那些虛假玄乎的宏偉敘事,也沒有討巧市場的流行作品。我看到的是撕了重來、自我否定的勇氣;苦行絲綢之路,風餐露宿去追隨古人的虔誠;沒有創新就停頓的真誠,我感受到的是那種飽和的生命力、真誠的藝術態度和對藝術本體的深刻思考。我被他們的勇氣、純真、真誠所感動,我想把這份感動與誠懇分享給大家。
不管外界關于文創的事件有多喧囂,也無論是傳統還是當代,經典還是潮流,樣式不是標準,本質才是區分。好的藝術家就是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真文藝就是真文藝。
于是塵歸塵,土歸土。我們這個時代,欲望淺淡,風平浪靜一些,反而看得清楚未來。
“Post-Academy” Culture Creative Which Originated from Academy but Goes Beyond Academy
“Culture creative” has become the hot words after “Internnet”. In this era of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new,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 the artists, designers, developers and government are all seeking the way out. The national strategy puts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era, which heats“Culture creativ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ies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from its present situation.
Culture creative, Post-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