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敖想 Liu Yi Ao Xiang
我的作品和我的作品們
劉藝 敖想 Liu Yi Ao Xiang

劉藝我和復數的我:出生板上油畫123cm×123cm 2016
在日本留學期間無疑給了劉藝一個新的視點,在另外一種文化背景中反過來思考自己的作品,公共的藝術理念開始占據她創作的主要方向,但這種公共藝術在她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分,同時也承擔著不同的情感表達。一種是面對大眾的自我私密部分,另外一種是面對大眾的直接傳達。
審美意識形態,藝術流通性,公共藝術

劉藝我和復數的我:陰影布面丙烯尺寸可變2016
敖想(以下簡稱“敖”):能否簡單談談你日本留學的經歷。
劉藝(以下簡稱“劉”):去了日本以后我先是在語言學校學習了一年半,在這期間也報名參加了許多畫展,畫展是和沒有進行過正規學習的社會人士一起競爭的,這點對我的沖擊很大,好在都選上了。從那個時間段我開始對日本社會中的藝術產生了興趣,我很好奇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大眾對藝術是什么樣的態度。
之后順利的考進了東京造形大學大學院,跟著教授做了一些公共藝術項目,那時候我才意識到藝術可以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可以是公共的、大眾的,同時設計創作也開始進入了我的人生。
敖:這在你的創作上產生過影響嗎?主要在哪一方面?
劉:以前我的作品類型只有平面繪畫,大學院開始以后接觸到不同的項目,還有與日本韓國的同學一起探討和相互影響以后,我的作品類型開始增加了立體雕塑和綜合材料等,展出的時候包括視覺設計也都是自己或者團體完成的。這是對我最大的改變。至于作品內容我也開始有一些“日本化”的改變,也就是作品創作題材越來越小和細。
敖:你覺得你畫面中哪里最能成為你思想的重心,從哪里可以表達出來?
劉:我的畫面中心在于柔軟與堅硬的對比感吧,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女性對藝術的理解,不一定都是強烈的情緒,也可以是細膩的情感表達。
敖:為什么I and Myselves系列畫面中總是出現“像嬰兒般的手”,并且以立體雕塑的形式介入架上繪畫中?
劉:其實我沒有用雕塑來介入架上繪畫,我只把自己的作品分為平面和立體兩個方面,他們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而言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
這個系列我是把自己幻化成了不同的一根根毛發的一個內心戲。如同孫悟空可以用毛發吹出自己的分身一樣?!懊痹谥袊鴤鹘y文化中也是受之父母的,也是子女和父母的一個紐帶。但其實于我而言也是我被放大了的思鄉思親的情緒。在這個系列之前我有一個系列叫作“山水之間”,這是我在日本最早的一個系列。這個系列里的嬰兒手腳是象征到了國外的我像個新生兒一般重新成長一次,無論是國家還是藝術道路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生的狀態。所以現在的“I and myselves”系列是上一個系列的延伸和細膩化。
敖:怎么會想到選用“手”而不是嬰兒的其他部分,有什么特別含義?
劉:嬰兒形象我選擇了手與腳,因為四肢末端相比身體軀干更有欲望的含義在里面。比如嬰兒想要什么會比哭更先伸手去抓。想要得到什么相比哭會更先爬或者蹣跚過去。
敖:那么又是什么樣的印象或者情感,讓你用尖銳的幾何形式來表現人的“毛發”?
劉:我開始的“山水”系列里使用的毛發表達都是用的有弧度的筆觸,有一種憂郁、徘徊的含義。后來的“I”系列里也有有弧度的筆觸但是基本上是在人體形態的表達上,在周圍環境和毛發的表達上更為銳利和強硬。這也是后來我對自己情感堅定的表現,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做什么,我不在乎我想表達的情感更傾向于女性主義或者太過于私密,藝術是從藝術家自身出發的情感表達,所以我想更堅定地表達出我情緒的多面性,它們都存在于我的藝術觀念里,也是我對我自己的認識??梢钥吹健癐”系列基本上是直上直下的表達。
敖:據我所知,你在日本留學時學習了設計方面的內容,你有沒有把一些設計的思想帶入到繪畫中?
劉:我覺得會越來越像。在我看來它們只有一點點,但是旁人認為是很相像的??赡苁且驗槲矣猛瑯拥膶徝酪庾R來創造不同的體態的作品,不管從我手里出來什么作品,它們都烙上了我的印章,是因為我的知識架構體系、審美藝術形態造成它們的共通性。
敖:那在你做藝術衍生品設計時,你怎樣看待藝術衍生品所扮演的角色。
劉:流行文化體現藝術品購買即傳播這個理念。把藝術推向流行文化領域,讓藝術更具有傳播力,更具有可接受性。在國內,藝術品和商品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有人覺得只要是藝術品變為商品就是貶低的狀態,就跟我們看公共藝術的眼光一樣,公共藝術并非藝術的感覺,但是公共藝術和流行文化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需要大眾作為一個載體,相當于把藝術推向一個大家都能可接可觸的一個狀態。
My Work and My Works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in Japan provides Liu Yi with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making her re fl ect on her own works in another cultural context. Public art concepts become her main orientation of creation, however, this public art differs in works of different forms in essence, shouldering different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one is the private part, while the other is direct expression confronting the public.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rtistic liquidity, Public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