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劍鶯 江蘇省江陰市城中中心幼兒園
聚焦核心經驗,開展深度講評
——以《坦克成功記》談區域游戲分享交流策略
文/劉劍鶯 江蘇省江陰市城中中心幼兒園
又到了區域活動分享環節了。老師環視了一下小朋友問:“今天你有新的發現或創意嗎?”辰辰手里拿著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坦克走到前面說:“你們猜猜我做的是什么?”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坦克。”辰辰開心地點點頭:“你們答對了!”老師假裝疑惑地問:“憑什么說他做的是坦克的呀?”陽陽說:“因為我看到了炮管。”點點說:“我發現了很多輪子和鏈條,坦克就是這個樣子的。”老師贊許道:“你們很會觀察。”
接著,老師問:“如果你也想和辰辰學做坦克的話,你可以向他請教哪些問題呢?”馨怡舉手問道:“辰辰,請問你那個炮管是怎么連接的呀?我上次做飛機的螺旋槳,總是連不牢。”辰辰指著炮管說:“我先用剪刀挖個洞,然后再把直筒塞進去。”這時,老師插話問道:“這個洞是隨便剪剪的嗎?你是用什么辦法使得剪的洞和這個紙筒洞一樣大呢?”辰辰稍作思索,回答道:“我先把紙筒的洞對好紙盒,把洞先描好,然后再剪下來的。”馨怡說:“我懂了,謝謝你。”
“辰辰,我想問問你,坦克的輪子為什么不一樣?”這時我們才發現坦克有兩種輪子,一種是用報紙揉成團貼上去的兩個輪子,另外六個輪子是用瓶蓋直接貼上去的。辰辰解釋道:“因為這個坦克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開。在山丘上需要用大輪子,所以我用報紙揉成團裝上去,它能碾碎所有的石頭和鋼鐵。如果開到平地上,就只要用這個彩色輪子了。你們看,這里有個按鈕是隨時調節的。”老師也在一邊贊許道:“原來這輪子有辰辰的創意呢!”
這時,千千問道:“為什么你的坦克旁有兩個小小的尖出來的地方,這個是干什么的?”辰辰這時很神秘地說:“這里有個秘密,你們看好了。”說著他從坦克兩邊的縫隙里輕輕往外一拉,居然拉出了用紙片折的三角形。他解釋道:“這個是隱形翅膀,也叫飛天坦克機,可以飛上天的……”
老師接著對辰辰說:“今天小朋友在你的坦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發現了很多創意,謝謝你和我們分享。那你的作品完成了嗎?”辰辰搖搖頭說:“還沒呢,我明天要接著做。”“那么誰有什么好的建議要送給辰辰的?”點點說:“辰辰,你要裝上一面五星紅旗,一看就是我們中國的。”老師贊揚說:“點點,你真是個愛國的孩子。”淳淳建議道:“你坦克的頂上要裝一個往上翻的門,這樣就方便進出。”老師說:“那個往上開的門在坦克里有自己的名字,我們可以去查一查,它叫什么?”這時,阿牛說:“如果你的輪子能轉動起來會更好。”辰辰點點頭:“好的,我知道了,我明天用卷紙筒來改裝下做個能轉動的輪子。”“我們都去想想,坦克的輪子怎樣才能轉動起來?”……
1.喜歡并積極參加美工區的各種活動;能觀察分析材料與創作內容之間的關系,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創作活動,并能有始有終地完成自己選擇的內容。
2.體驗綜合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不同形式創作的快樂,喜歡用各種形式的創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能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塑造和表現較復雜的結構形體,能表現出物體的主要特征和細節,有目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創造與眾不同的藝術形象。
4.在欣賞和評價他人作品時,能講述自己獨特的觀點,并能主動解決創作中遇到的問題。



交流分享是區域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區域活動結束之前對過程發展、幼兒行為表現進行積極過濾和催化的整合過程。它能幫助孩子診斷操作行為和策略運用;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提升經驗、建構知識,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及情感交流。在本次案例里,教師使用的交流策略有:
1. 梳理遇到問題。
在案例中,教師通過對幼兒區域活動情況的觀察,抓取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在集體中進行討論和推廣,如講評中由教師問道:“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讓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通過討論思考,充分、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并總結出大家較認同的學習方法,積累各種經驗。在區域活動中,老師更多關注的是孩子活動的過程,特別是在活動過程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孩子樹立對自己的信心,肯定自我的創意。
2. 提升關鍵經驗。
有時由于幼兒語言的貧乏,不能用具體、完整的語言進行交流。同時,幼兒在活動中常常處于興奮的狀態。因此,在交流時需要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鼓勵他們把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較具體、詳細地表達出來。在交流中,我鼓勵幼兒向同伴提出問題:“辰辰,你這個是怎么做的?”讓幼兒進行解疑答疑活動。另外,教師及時對某一問題逐層設問,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探索經驗進行回答。如老師有目的地問:“這個洞是隨便剪的么?”這樣的追問有利于幼兒把問題講清楚、講具體,然后再進一步提出問題:“怎樣剪出的洞才能和紙筒大小一樣大?”問題逐層深入,幼兒的回答由簡到繁,提升了幼兒在活動中的操作經驗。不同問題的介入,更是激發了同伴互問互答。
幫助幼兒提升關鍵經驗的提問有以下幾種類型:
(1)就現象的發散提問,常常是“有什么?”“是什么?”“憑什么說它是……?”等等。
(2)就現象的集中提問,常常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樣子)”“你(它)是怎么……的?”等等。
(3)就本質的發散或集中提問,常常是“為什么?”“有什么辦法可以……”“怎樣才能夠?”“如果……那么……(帶有讓步推理的問題)”“……可是……(帶有轉折推理的問題)”。
3. 分享成功創意。
分享創意,通過幼兒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個區角的探索成果來引起其他幼兒的興趣,把自己的成功“廣而告之”。這是因為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個別孩子對一些材料和內容很感興趣,但許多孩子則“反應遲鈍”,或教師覺得活動和材料的投放有意義,就需要在交流討論中進一步誘發其他幼兒的內部動機。在這次的游戲交流中,教師就關注到了這點,通過讓辰辰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引起孩子對活動內容以及材料的興趣。雖然幼兒之間存在著發展速度、認知風格、表征特點、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但是區域活動是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去發現、思考,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我們要關注的不就是幼兒獲得成功的方法和過程嗎?他們能借鑒到同伴的成功連接、一剪刀將一張正方形紙剪出三角形的方法、剪出對稱形狀、隱形飛機創意想法等,通過交流討論這個環節,向幼兒展示各種成功的途徑,是為幼兒的“學會學習”提供很好的交流機會。
4.誘發繼續興趣。
交流中教師要把握“度”,使幼兒無意間的發現成為孩子新的探索的生長點,如果沒有教師的適度點撥,孩子的興趣可能轉瞬即逝。所以,我感到活動交流的內容應該來自在活動中教師對孩子游戲過程的觀察,通過交流引發其他孩子對該活動的興趣,使探索不斷引向深入。如教師說道:“老師期待每次區域活動都能看到你們與眾不同的作品。”“那么誰有什么好的建議要送給辰辰的?”“我們都去想想,坦克的輪子怎樣才能轉動起來?”誘發是教師心懷目標的期待、鼓勵和設疑,鼓勵孩子深入探索,從而使得他們提升原有的經驗。
5. 關注學習品質。
交流的目的不僅是分享孩子在活動中的成功的經驗和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還應在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品質方面發揮作用。如在案例中,教師鼓勵同伴用清晰的語言進行提問、答疑,并且教師關注到幼兒語言的嚴謹性。如有孩子提出建議:“做一個向上翻的東西。”教師隨即說:“這個向上翻的門有自己的名稱,你們可以去查查叫什么?”后來經過查詢資料,得知那個叫“逃生艙”。另外,教師關注到孩子的細心,耐心,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如鼓勵孩子“是不是完成了?沒有完成怎么辦?”“你最欣賞辰辰哪個方面?”

1. 教師語言直白介紹轉向幼兒展示作品。
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種交流,利用幼兒的各種作品展現創意,分享成果的交流。它的直觀、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比語言更能激發同伴間的互動交流,進而相互學習。
2. 教師直接示范轉向幼兒呈現過程。
由于幼兒處于直覺思維階段,他們主要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因而能引起他們感知的往往是操作過程中出現的直觀的現象,而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卻往往被他們所忽視,因此以前的交流中就出現了只講結果,不講過程的現象。因此,讓幼兒來呈現過程,促使其他幼兒也可以在觀察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發現和問題。讓展示者用操作示范、語言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能幫助幼兒進一步梳理自己的經驗,促進語言的表達能力。
3. 教師揭示答案轉向聚焦問題探討。
隨著大班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變得有主見,是非觀念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他們不再滿足于教師的結論,因此幼兒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會經常拿出來與之討論,從中尋求正確的答案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為幼兒提供發表獨立見解、辨別是非的機會,也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聚焦問題討論是圍繞一個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問題,老師與幼兒共同參與討論,老師的介入起到點撥的作用,幫助幼兒明確討論的方向。幼兒在相同的活動中積累了相關的經驗,他們之間會產生共鳴,從而積極參與這個主題的討論,老師不一定參與,或只作適當調控,鼓勵幼兒提出不同見解,使討論圍繞話題展開,使幼兒在討論交流中提升操作經驗,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
4. 教師泛泛而談轉向提升學習品質。
我們要轉變教育評價理念,注重講評活動的過程,盡可能做到注重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作出的努力,即幼兒在自信心、堅持性、獨立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表現,重點在于關注幼兒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因此,在講評中,需要我們注意觀察幼兒對游戲材料的興趣點,注意分析幼兒作品的創新之處,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投入,在活動中的認知或交流困難,活動過程中的發展水平。對于大班的孩子,講評時更要捕捉幼兒提問和回答中出現的教育契機,重視幼兒觀察力、判斷力、創造力、解決問題和遷移經驗的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