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波
(江蘇省南通市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實驗中學,江蘇 南通 226017)
淺談分層作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陳愷波
(江蘇省南通市蘇通科技產業園區實驗中學,江蘇 南通 226017)
作業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減輕學生的負擔,減負的第一步就是減輕作業量.基于目前的形勢,筆者在日常教育中嘗試了分層作業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將學生分層,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對知識要求分層,根據作業要求不同進行批改分層,根據學生的自身發展進行評價分層.采用分層作業的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初中物理;分層作業;分層模式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減負的第一步就是減輕作業量,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縱觀這幾十年的教育,尤其是學生作業這一環節,為什么要進行題海戰術?因為在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作業布置中,題海戰術能夠彌補這些缺點.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有一部分難題、偏題甚至是怪題出現,這一類題目往往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耐心,對自己失去信心.
在實施分層作業的嘗試中,筆者最初也有個誤區,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多做點,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少做點,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問題:(1) 學生覺得成績好的同學做的作業比自己多,反而幸災樂禍,覺得自己占到了便宜,這種現象會導致惡性循環,不利于中等生、學困生的提升;(2) 僅僅對題目的量進行分層,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一段時間下來,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沒有什么太大的提高.經過反思,筆者重新思考了分層作業的模式.
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將學生大致分成三類:A類學生,基礎較差,在學習方法或者學習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B類學生,基礎中等,占整個班級總數的60%~70%,是整個班級學習氛圍的主要組成部分;C類學生,學習基礎好,學習積極性高,課外知識面廣.
將知識點和題目進行分類,這一環節可能需要教師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以確保知識點和題型的全面,按照物理課程標準上所要求的知識點,在橫向和縱向上區分.橫向上,根據每堂課所學習的內容,選取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縱向上,將同知識點的題目進行難易程度的分類,以下兩例是將學習要求進行了縱向分層.
例1:結合實例,認識功的概念
A類題:小明用20N的水平推力使自行車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3m,則小明對自行車做功為 J.
B類題:一個足球運動員用100N的力踢一個重為5N的足球,球離腳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滾動了30m,在球滾動的過程中,運動員對足球做的功為 .
C類題:如圖1所示,在試管內裝些水,用橡膠塞塞住管口,并將水加熱一段時間后,回答下面問題:

圖1
(1) 現象: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
(2) 試分析實驗中能量轉化或轉移的情況__________.
對于A類生,知道功的概念,掌握功的公式、單位和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要能根據所給的實例判斷是否做功,這類題目明確給出了計算所需要的兩個物理量,讓學會在作業過程中鞏固認識做功的必要條件;B類生在此基礎上還要能理解不做功的情況,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從給出的幾個條件中去找出功所對應的力,然后再找移動距離;至于C類生,在認識功的概念的同時還要知道做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例2: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認出杠桿
A類題:如圖2所示,工人師傅用一根鐵棒撬起木箱,鐵棒可以看成是一個杠桿,其與地面的接觸點稱為__________,即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工人向上施加的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__________力.

圖2
B類題:如圖3所示,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行走,當前輪遇到障礙物時,母親向下按扶把,若把嬰兒車視為杠桿,這時杠桿的支點在__________(前輪/后輪,下同);當后輪遇到障礙物時,母親向上抬起扶把,這時杠桿的支點在__________.

圖3

圖4
C類題:釣魚竿可看成一根杠桿,如圖4所示,其支點位于__________點,動力作用點在__________點處,阻力作用點在__________點處.
從杠桿的概念出發,對于A類生,需要知道杠桿的五要素,并且能夠從常見的工具中認出杠桿;對于B類生,在認識杠桿的基礎上,還需要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杠桿,改變杠桿的支點;對于C類生,要能夠根據生活實際和自己的體驗,自行判斷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這樣的分層作業能讓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學生嘗試去挑戰自己,讓這一部分學生在挑戰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知識要求沒有降低的同時,還能讓基礎差的學生感覺到物理并不難學,享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既然對作業要求進行了分層,對于作業的批改也是需要分層的.對于A類學生,鼓勵為主,主要是端正其學習態度,批改時注意其解題的規范性,有時還可以在講解了一遍之后由學生自行訂正補充,教師進行二次批改;對于B類學生,主要是啟發誘導,批改時注重其知識的整合,使這一部分學生努力向前靠攏;對于C類學生,鼓勵其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拓展,不僅是知識點的學習,更多的是方法的遷移.
讓不同學習要求的學生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奮斗目標.青島嘉峪關學校曹瀟泉校長舉過一個例子:有一個數學總不及格的學生,在一次考試后得到老師這樣一則評語:“你的這個70分比別人的90分更令老師高興,因為你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你對復合應用題的分析有了新突破,兩道題解題思路完全正確!了不起!如果你能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試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在評價學生時較少進行橫向比較,而應立足于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多采取縱向比較,對不同學習要求的學生采取不同程度的贊揚和鼓勵.
分層作業的模式不僅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分層作業,每位學生都能夠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對學習產生興趣.采取這樣的方法,每位學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發展.當然,這只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嘗試,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繼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