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珊 李 晶
(1.北京第二中學分校,北京 100010;2.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超重與失重”教學中的物理學習環境分析
鄭 珊1李 晶2
(1.北京第二中學分校,北京 100010;2.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學習環境對改進物理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價值,筆者以高中物理“超重與失重”一節為例,從引入環節、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虛擬學習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學習環境的分析.
學習環境;超重與失重;物理教學;虛擬環境
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是學習活動展開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本研究根據學習環境的要素、支撐學習過程的物質條件(學習資源)以及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人際關系等非物質條件,將學習環境分為真實課堂講授的學習環境、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學習環境和計算機網絡的虛擬學習環境(virtual simulations).物理學習環境的創設有利于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更有利于中學生客觀地認識物質世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物理教師,熟悉中學物理學習環境必將會助力于物理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有效性.
鑒于此,我們試圖基于同課異構的視角,分析高中物理“超重與失重”一節不同教學設計中的中學物理學習環境創設的特點及作用.同一節課的不同設計,均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易于學生理解,使學生能夠運用物理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表1所示,在本節的引入環節我們對比了如下兩種方案.

表1
在該案例的新課引入方案1中,學生觀看網頁中的照片和視頻,這一教學環節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生為創設了物理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在學習失重和超重一節內容之前,對于大量失重現象和超重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其中看哪些圖片、視頻與在媒體資源上所花的時間,都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讓學生站在體重計上做不同的運動,可觀察到體重計示數變化.
新課引入方案2中的易拉罐和飲料瓶實驗有時漏水有時不漏水,這些實驗現象會在物理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物理學習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這些實驗現象,能夠主動對這些現象提出疑問,這樣能為“超重與失重”一節內容的學習埋下伏筆.
本節的演示實驗方案如下:如圖1所示,將滾擺沿豎直方向向上旋繞,當到達一定高度時,釋放滾擺,在它加速下降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杠桿左端向下傾斜,說明物體發生了失重現象.當滾擺到達最低點時,向下猛減速和向上猛地加速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杠桿左端向上傾斜,說明物體發生了超重現象.當滾擺向上減速運動時,杠桿左端又向下傾斜,說明物體發生了失重現象.

圖1
該演示實驗是將失重和超重現象轉化成直觀的、便于學生觀察的不等臂杠桿的實驗.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實驗學習環境,學生能直接觀察,且具有可重復性.這一演示實驗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實驗設計思路,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變成直觀的實驗,將微小的變化進行放大.
新課程改革強調科學探究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本節的演示實驗方案如下.
師:請同學們用給定器材(彈簧秤、鉤碼)“玩一玩”(教師在講“玩一玩”時,要用體態語言提示學生,手要上下運動),看一看有什么新現象.
生:讀數不穩定,有時候比剛才的讀數大,有時候小.
問題:(1) 彈簧秤讀數表示的是什么力?
(2) 如果用“老經驗”看(教師演示,用書擋住上下振動的鉤碼),你認為物體的“重力”有變化嗎?如何變化?
(3) 物體的重力實際上會變化嗎?
該探究實驗的設計是在真實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學生在明確彈簧秤測量的物理量后,利用彈簧秤和鉤碼測量物體重力,當物體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秤示數有變化.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后,試分析其原因.再通過小組同學的相互討論與分析,排除干擾因素,得出是當彈簧秤的示數增大或減小時,物體處于超重或失重的狀態.
根據“失重與超重”一節不同教學設計的物理學習環境的分析可見,學習環境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角,基于這一視角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可使教師對物理教學的認識由個別要素的組合走向整體性、協同性的把握與駕馭.
[1] Wilson, B.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 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9-10).
[2] [荷] Kirschner, P.旨在獲得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環境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04,(4).
[3] Guadalupe Martinez, Francisco L.Naranjo, Angel L.Perez, Maria Isabel Suero,Pedro J.Pardo.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learning environments: Hyper-realistic virtual simulations, traditional schematic simulations and traditional laboratory.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 :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2011,(10).
[4] 胡揚洋,王慧.剖析超重與失重“判據”引發的教學疑難問題[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7).
[5] 顧敏潔,馬宇澄.用實驗導入新課的教學設計研究[J].物理之友,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