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偉+李景成



摘 要:建設在滿足功能和效益要求同時,也逐步向“工程與人和譜相處”方向發展,建設生態友好型和生態景觀型的工程已成為今后工程設計的重要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景觀協調”原則。
關鍵詞:生態環境; 生態景觀
【文章編號】1627-6868(2017)03-0072-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生產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建設在滿足預期功能或效益要求的同時,也逐步向“工程與人和諧相處”方向發展,建設生態友好型和生態景觀型的工程已成為今后我國工程設計堅持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景觀協調”的原則,措施配置應與周邊的景觀相協調,在不影響主體工程安全和運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必要時還可對主體工程規劃布局及設計提出水土保持建議或要求。水土保持既要達到控制和治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時,要充分用植物措施這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營造具有良好生態景觀的工程,起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目的。
1.充分利用植被措施重建生態景觀
植物措施設計是生態景觀建設的靈魂,沒有植物生存就難有動物的存在,沒生命的景觀是死寂的景觀。如何將使各類裸露地復綠,并與主體工程設計及周邊生態景觀相協調,使工程景觀與植物景觀協調,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設計必須堅持以下的理念。
(1) 植物措施設計應堅持生態效應與景觀效應相結合。植物生長本身需要一個過程,生產建設項目應最大程度地發揮植物的長期景觀效應和水土操持作用,同時根據項目建設進度的需要,植物措施既要盡快達到綠化效果,又要滿足全過程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此,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工程與生態和諧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景觀效應,統籌考慮主體建(構)筑物的造型、色調、外圍景觀(包括周邊河湖水體、植物、土壤)等,使植物景觀與主體建筑景觀相協調。應充分考慮植物的外部形態、色彩、季相、意境等合理選擇和配置植物種類及其結構,輔以布置園林小品,形成富有內涵的生態景觀,并著重突出不同項目和環境條件下的景觀特色(見圖1-1、圖1-2)。
(2) 工程和植物整體設計,提升景觀效果。工程措施一般是圬工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物,其視覺效果較差,但可通材質、造型和色彩及表層質感優先處理加以改善,也可預留實施植物措施的接口,通過植物措施進行間接改良,實施的漸縮式(階梯式)空心磚護面墻綠化技術、上擋墻L形種植槽綠化技術和路基外側懸墻式植槽綠化技術。較常見的還有干砌石擋墻和鉛絲網石籠擋墻(在保證安全需求的情況下采用),干砌石擋墻可以在塊石間縫隙內墻土綠化,鉛絲網石籠擋墻視覺效果好于漿砌石擋墻,也可培土綠化,雖覆蓋率較低但也有一定的景觀效果(見圖1-3、圖1-4)。
(3)綜合應用景觀設計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景觀效果。除微觀尺度上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的美觀度和中觀尺度上加強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融合;還可綜合應用“清”、“露”、“封”、“誘”、“秀”等多種景觀手法,從宏觀上綜合優化提升整體景觀效果。
“清”就是清理危體及種類廢棄物;通信電纜、輸電線及電桿等輔助設施盡量“隱形”布設,使項目區盡量整潔。
“露”就是在景色優美的地段,應注意植物措施的高度,避免遮擋大眾視線,或將有礙的建筑物拆除(應綜合考慮其景觀和經濟代價),將美景盡量顯露,以便于欣賞。
“封”就是通過植物的高密度種植,或通過構造物造景等對不良景觀進行視線封擋,屏蔽不良景觀的視覺影響(見圖1-5)。
“誘”就是在不良景觀無法改造,也“封”不住的情況下,通過人工綠化、造景等手段轉移受眾視線焦點,降低不良景觀的視覺沖擊(見圖1-6)。
“秀”就是展示水土保持措施的自身美化效果,或通過設置觀景臺及標志物等展示項目周邊的優良景觀,提高景觀愉悅程度(見圖1-7)。
(4)喬灌草合理配置,多種植物相結合,注重鄉土植被,降低養護成本。喬灌植物搭配,多種植物相結合,營造生物多樣且結構穩定的群落,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不同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時也能夠豐富生態景觀,還可降低養護成本。
鄉土植物種適應能力強,成活率高且管護容易,應優先選擇,當觀賞性或者景觀要求方面不符合要求時,應根據當地需要適度引進外來種,同時,也要防止侵入性植物給當地帶來的不利影響。
喬木樹種雖然在樹型、根系固土、壽命、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但生產建設形成的擾動坡面,特別是在劣質坡面成林難度大,且喬木林下水土流失難以控制,需要草本植物覆蓋地面方能奏效,如南方強風化花崗巖取土場按樹林下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采用喬灌樹種混播效果更好,如多數公路采用印度木豆、山毛豆、豬屎豆等十多種喬灌樹種混播后,群落穩定、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養護成本低。
灌木樹種具有更強的抗逆能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結構穩定的群落,在棄渣場、取料場、裸露邊坡的防護方面有獨特優勢。市場上商業化草種多為雜交品種,僅生長而不結籽,不能實現自我繁殖更換,4~5年死亡后被當地草種侵占。因此,灌草結合,草種應盡可能選擇當地草種,以實現自我繁殖更新,降低養護成本。
(5) 根據工程運行管理要求,優化植物措施配置。不同類型的工程運行管理對植物種有不同的要求,應十分注重樹種生物學特性,優化植物配置,滿足安全環保的要求。如供水明渠兩側最好種植常綠樹種,落葉應不對水質產生較大影響;精密儀器設備廠區不能采用有飛絮的植物;公路兩側有彎道的地方不能種植高大喬木防止遮擋視線;冶煉化工廠應選擇種植抗污性強的植物;埋設輸油輸氣管的上方不能選擇根系發達的喬灌木等(見圖1-8)。
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近自然生態景觀恢復
通過景觀規劃及植物措施合理配置設計使生態景觀施暴以重建。近年來,又進一步向近自然恢復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的工程追求整齊、光滑、美觀、壯觀,突出人造奇跡。如河道整治、引水渠等工程邊坡修得三面光,呈直線型,既不利于地表和地下水分交換和動植物繁衍,陡滑的坡面也不利于喬木、灌木生長和人、水、草相近相親。在穩定的前提下,開挖面凸凹不平,便于土壤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植物生長,恢復后的景觀自然和諧。排水溝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結構的植被恢復方式、生態水溝代替漿砌石水溝及坡頂(腳)折線的弧化處理等,更貼近自然(見圖1-9、圖1-10)。
從今后發展趨勢看,應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工程與生態和諧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景觀效應,統籌考慮主體工程各景觀要素,使植物景觀、主體建筑景觀與周邊環境景觀相協調并有機融合,實現近自然恢復生態景觀恢復。該理念應在工程總體規劃與設計中充分考慮,要利用原植物景觀,植物種配置和景觀設計應與周邊自然生態景觀相協調,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京平、田光明.生態設計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2]曾大林.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理念之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4(2)
【作者簡介】李學偉,工學碩士,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環境工程、高級工程,現任四會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