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垠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著一只短襪。在學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蕾斯,可是在我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這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著名小說《洛麗塔》中的一段描寫,小說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虐戀故事。
故事概要
男主角亨伯特出生于巴黎的一個富裕家庭,自幼就死了母親,在其父親、姨媽及眾多女性的寵愛下長大。少年時遇到并愛上了其姨媽一個老朋友的女兒安娜貝爾,在剛偷偷地品嘗到愛情的甜蜜后,安娜貝爾卻不幸死于傷寒。這刻骨銘心的初戀使他始終不能釋懷,以致使他始終癡迷于九歲到十四歲的少女。直到若干年后的一天,他來到一個小鎮拉姆斯戴爾,寄住在海茲夫人的家里。海茲夫人帶著一個十二歲的女兒洛麗塔獨自過活。亨伯特立即癡迷上這個小姑娘,不僅為此滯留在這個乏味的小鎮,而且在其母親向他求愛時,為了得到對洛麗塔的親昵和愛撫,他還壓抑著厭惡與海茲夫人結了婚。之后,海茲夫人從他的日記上發現了隱秘,大為震怒地決心與之離婚,可是憤激之下不幸撞車身死。料理了喪事之后,亨伯特就以繼父的身份從寄宿學校帶出了洛麗塔,并限制她與同齡男性的交往。亨伯特異乎尋常的感覺和瘋狂的想象力使他對每一個身邊的男性都疑心很重,然而他的一切防范終究還是沒能阻止洛麗塔乘他生病之際逃離了他。數年后,已處于瘋狂狀態中的亨伯特找到并槍殺了當初帶洛麗塔逃走的劇作家奎爾梯,而后自入囹圄,并因發病在審判前死于獄中。
亨伯特原罪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在生命最初的五六年里形成,并在性的構架中解釋心理現象,認為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標志是主要的性敏感區,這些階段會影響成年期的人格。他認為兒童每經過一個發展階段,都會失去少量“力比多”,筆者將其理解為一種潛在的性動能。如果兒童在某一階段遭遇某種特殊的創傷體驗或過度滿足,就會導致大量“力比多”滯留,使以后沒有足夠的能量維持正常的成人心理機能,這樣的成人就會經常表現出能量被固著了的早期階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生殖器期三個階段稱為前性階段。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欲所引起的,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但青春期后,產生了第二次性欲沖動,這種生理的驅動力使孩子感到這種沖動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時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而且“力比多”開始投射于所愛的異性上,人們開始產生了性愛。
《洛麗塔》中,14歲的亨伯特有了一段初戀,他遇見了安娜貝爾。仿佛是突然之間,兩個人相愛了,彼此瘋狂,笨拙,不顧體面,這種壓抑的感覺一直折磨著亨伯特。而四個月后,安娜貝爾死于斑疹傷寒。這正應了弗洛伊德所說,人的性格特征,是可以追溯到童年以及童年發生的應急事件的。可以說這段不成功的戀情似乎導致了亨伯特成年后對幼女有著瘋狂的迷戀,由于安娜貝爾的突然死亡,亨伯特的某一部分性格特征定在了14歲階段,他的情欲只對這個階段的女孩才產生,而對婦女有著強烈的厭惡感。
也就是說,洛麗塔是亨伯特童年時期死去的戀人安娜貝爾的重現,她是亨伯特“力比多”投射的對象,“原欲就像一條河流,如果它受到阻礙,就會溢向別的河道,直接導致性錯亂心理和性變態行為。”當一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滿足,或者性沖動不加以節制的話,就可能失控而成為一股強大的可怕力量。所以,《洛麗塔》好比是一場“童話悲劇”,它以一個“瘋子”追求和占有自己的欲望對象為開端,以不可避免地在失去和絕望中毀滅而終結。
戀童癖也分為原生和繼生
翻開《詩經·衛風·芄蘭》可以讀到這么一首詩:芄蘭之支,童子佩觹,雖則佩觹,,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了解詩經的人知道,作者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小男孩的性暗示和性沖動。而后明朝的市井小說《金瓶梅》,更是開門見山,充斥著不少西門慶戀童的性描寫。
事實上,戀童癖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境遇性的,一種是素質性的。前者是指追求怪、新、異的生活風氣下,一些人會以同性和戀童來滿足自己的怪異需求,從中獲得愉悅與興奮。境遇性戀童癖并非一定要在未成年人那里才能獲得滿足,他們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妻子或女友,譬如西門慶就是。
而素質性戀童癖是指有某種遺傳的或先天的生物醫學原因,再加上社會家庭因素造成戀童癖或同性戀。比如,某種神經遞質的功能異常。美國的一些研究表明,大腦中5-羥色胺(一種神經遞質)的減少可能與戀重癖有關。另外,一些基因位點的變異也與戀童癖、戀物癖之類的性變態有關。
應該說,亨伯特屬于素質性戀童癖,這類人對成熟的異性不感興趣,只以兒童為滿足性欲的對象,而素質性戀童癖與其他的性變態一樣,都是心理上退化的表現。研究發現,戀童癖者絕大多數是男性,性格怯弱,對自己性能力感到自卑。他們在遭遇挫折、被成年人群體邊緣化后,尤其會轉向“戀童”,因為壓力下易出現幼稚化的行為方式。所以戀童癖者的產生,有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然而即便如此,戀童癖就可以免罪嗎?
“化學閹割”,一種介于罰與治之間的手段
韓國電影《熔爐》中,受害女孩的悲慘遭遇就源于一名戀童癖患者。如果說戀童癖是一種心理疾病,那性侵未成年人就屬于嚴重的性犯罪,其必須為自己的侵害罪行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在世界各國已經形成共識。如馬來西亞前副總理安瓦爾被指控犯有雞奸罪而被投入監獄。
所以要強調的是,讓屬于法律的部分歸法律,屬于心理的部分歸心理。戀童癖這樣的性變態顯然是一種偏常行為,而對這種偏常行為最早的時候是宗教審判,后來又強調道德譴責,再后來便是行政和法律的懲罰,以及道德譴責結合法律制裁共同進行。其實這里混淆了一個概念。如果戀童癖只是一種性取向,而沒有對他人造成侵害,那就應當采取醫學或心理療法,而一旦侵害他人權利,則必須運用法律手段。但是法律只是為了懲戒,真正要發揮預防功能,對于這種心因性犯罪,還必須有一些新的途徑,于是“化學閹割”應運而生。
“化學閹割”始于美國,是對男性強奸罪犯注射一系列雌性荷爾蒙藥物使其失去性欲。2003年以來捷克、波蘭、俄羅斯等一些國家也立法對一些諸如強奸幼女的犯人進行化學閹割。2010年6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化學閹割法案”,決定對16歲以下的兒童進行性侵犯的性犯罪者實行藥物治療,最長治療時間長達15年,以根除罪犯的性沖動。據調查顯示,在美國的俄勒岡州2000~2004年五年間,134名被假釋的性犯罪者中沒有接受藥物治療的性犯罪者的再犯率將近20%,接受治療的人中未出現再犯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韓國、波蘭等少數國家,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化學閹割”都遵循自愿原則。如果犯人不愿意,就不可以對其進行“化學閹割”,但是一旦同意了,就不能后悔。要是后悔的話,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所以,“化學閹割”既是一種醫療手段,也帶有一定的法律懲戒,某種意義上,它也剝奪了個人一個時段的性自由,從目前來看,它也是必要的。除去由于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接受的刑罰外,作為附加手段的化學閹割的實質是對“力比多”中扭曲膨脹的一次外力控制,如果說童年經歷造成了此后的性取向畸變,那一旦變成性罪錯就理應受到外力的干擾。相比傳統刑罰,“化學閹割”這種強制醫療手段算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其既符合自然法的報應理論,也符合功利法的實用功能。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