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隨著OFO、摩拜等共享單車的興起,“共享”經濟的概念高調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實際上,共享經濟并不是從“小黃車”出來時才有的新事物,甚至在“滴滴打車”奪人眼球的時候,共享經濟就已經雨后春筍般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如果我們細數過去幾年國內一度流行過的一系列各類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比如租房領域的小豬短租,出行方面的Uber、滴滴出行、一嗨租車,物流方面的京東眾包,美容的河貍家,家政方面的阿姨幫、e袋洗等等,我們會發現,人們對于“分享”的需求始終非常強烈。
那么,什么是共享經濟呢?其實看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個大概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下,我們是怎么使用一樣商品的呢?要么通過交換,要么通過購買,獲得這樣東西,然后在需要的時候使用它,不需要的時候就閑置著。然后有的人就意識到了,能不能把每個人閑置的那些東西周轉起來,比如房子、汽車、洗衣機,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勞動力和技能,比如打掃房間、理發等等。所以,簡單地說,共享經濟就是一種通過公眾共享,盤活閑置物品的價值,提高物品使用效率的經濟形式。它的核心在于,我們可以不通過購買或者物物交換就獲得一樣東西的使用權,這種經濟形式的特點在于它對“擁有”的弱化,和對“使用”的強化。如果我們用法律的屬性來說,那就是對“所有權”的弱化和對“使用權”的強化。
有人統計過,在電鉆的整個生命周期里,它一般只有12分鐘左右處于使用狀態,剩下的所有時間里,電鉆似乎永遠都閑置著,而這也是共享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共享經濟共享的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使用頻率很低。
那么,既然如此,共享經濟跟租賃有什么區別呢?其實從經濟實質上來說,這兩個東西是相似的,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共享經濟是一種更社會化、網絡化、效率更高的“全民租用”。我們看到的各種共享經濟平臺,比如“淘寶”“滴滴”“京東”“小豬租賃”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搭建一套系統來給消費者提供共享經濟的供給和獲取平臺。那么,為什么我們不直接與別人去共享物品,而一定要依賴一個商業性的“共享平臺”呢?因為,全社會的需求和資源往往是分散的,對普通人來說,我們沒有足夠的信息去了解世界的某個角落里的哪個人對我們手頭的閑置物品有需求,也不知道我們當下需要的東西正安放在哪個角落等待別人發現它。共享平臺,它通過搭建一個網絡,使共享經濟供需兩端的我們實現了交流。這其實有點像最初貨幣的產生。在沒有貨幣的時代,當我們手頭有一樣物品而需要另一樣物品的時候,我們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與我們需求正好互補的那個“他”,而一旦有了貨幣,我們的供和需的對接就不再是這種偶然的、分散的相遇了,變成了社會化、網絡化的匹配和對接。共享平臺正一定程度上扮演著這種普世媒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