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蕊芳+游幼蓮+陳韓華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方法: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患者62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整體組。常規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基礎護理;整體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對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肺部感染、肺泡漏氣、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護理前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的變化。結果:整體組患者對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體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體組肺部感染、肺泡漏氣、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改善,但整體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引流量和置管時間,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 圍手術期護理方式; 基礎護理; 整體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3-0100-02
手術是治療早期肺癌的有效方法,其中以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為常見,其可確保手術切除的徹底性,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術后復發率,效果確切,跟傳統開胸手術比較,其切口小且損傷小,術后疼痛明顯減輕,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動和呼吸,減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等并發癥的發生。但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圍手術期需做好護理工作,以減輕患者不良情緒,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加速術后康復,提升術后生存質量[1]。本研究就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患者62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整體組,每組31例。常規組中男21例,女10例,年齡33~75歲,平均(49.73±5.27)歲。整體組中男22例,女9例,年齡35~74歲,平均(49.58±5.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基礎護理;整體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術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鼓勵和安慰患者,對手術方式和優勢進行介紹,消除患者心理顧慮,樹立治療信心。另外,術前需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鍛煉,以減輕術后切口疼痛;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有助于術后順利排痰,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對吸煙者需勸導患者戒煙。除此之外,術前還需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項目的介紹,說明檢查的必要性,并陪同患者完成各項檢查項目,根據檢查結果對原發病進行積極治療,以確保達到手術治療條件。(2)術后護理。①術后囑患者采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在麻醉清醒后將床頭抬高15°~30°,并采取半臥位和坐位交替的形式減輕切口疼痛,以利于胸腔引流和呼吸。另外,加強對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的監測。②術后加強患者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常,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定時翻身和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對呼吸衰竭征兆者需及早切開氣管或用纖支鏡吸痰,并給予霧化稀釋痰液、濕化氣道,鼓勵患者進行深吸氣,以促進肺泡擴張,增加通氣量。③術后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高熱量食物,少食多餐,進食易消化食物。④術后確保胸腔閉式引流通暢,對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以利于引流,并對引流液性質和量進行準確記錄,出現異常需及時匯報醫生。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采取半臥位,每隔15~20 min對引流管進行擠壓,預防管腔因血凝塊堵塞而出現胸腔內積血。若每小時引流量大于100 ml且時間大于3 h,需警惕活動性出血的發生。⑤術后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和下床活動,以加速呼吸、消化功能恢復,抬舉肩關節和手臂,預防肩下垂的發生[2]。⑥術后心理疏導。術后患者可存在康復信心不足、焦慮等心理癥狀,需給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導,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并鼓勵家屬多陪伴和支持患者,減輕其不良情緒,增加其康復信心,在良好的狀態下接受術后康復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對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應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肺部感染、肺泡漏氣、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焦慮、抑郁情緒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價,以超過50分代表有焦慮和抑郁情緒,分數越高,焦慮和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采用SF-36量表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整體組患者非常滿意25例,比較滿意5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6.77%;常規組非常滿意12例,比較滿意11例,不滿意8例,護理滿意度為74.19%。整體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整體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肺部感染、肺泡漏氣、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整體組發生肺部感染1例,肺泡漏氣0例,肺不張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23%;常規組發生肺部感染3例,肺泡漏氣2例,肺不張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9.35%。整體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護理前后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改善,但整體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是治療肺癌等疾病的有效手術方法,其只需作3個切口即可完成,術后疼痛輕且疤痕比較小,不影響美觀,且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發生率較多[3-4]。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可為患者提供術前、術后整體護理服務,不僅注重患者生理護理和手術操作配合,還關注患者心理層面的有效護理,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5-6]。同時,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還可在術前加強腹式呼吸訓練和排痰訓練,可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和有效性,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除此之外,整體護理還加強了術后的營養支持和早期鍛煉指導,均對加速康復進程有極大促進作用[7-8]。
本研究中,常規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基礎護理;整體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結果顯示,整體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整體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胸腔平均引流量、引流管平均放置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優于常規組;整體組肺部感染、肺泡漏氣、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護理后兩組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但整體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采用整體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引流量和置管時間,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曹麗華,郭留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15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0):4975-4976.
[2]凌前珍,鄧文瓊.胸腔鏡在肺下葉切除術中的運用與配合[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191-192.
[3]張翠峰,王穎.1例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袖形切除術的手術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836-2837.
[4]曹韶艷,于小青,李文蕙,等.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護理配合[J].中外醫學研究,2011,9(4):63.
[5]徐敏,黃潤,劉霞,等.早期活動方案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3):2134-2136.
[6]殷莉,曠玉明,朱鑫玲,等.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227例護理配合[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9):62-63.
[7]包德意.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的個性化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6):853-854.
[8]季俊紅.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5例圍術期呼吸道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2):65-66.
(收稿日期: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