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華
【摘要】目的 探討疾控中心小兒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在我疾控中心接種流感疫苗的小兒45例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未進行接種流感疫苗的小兒45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小兒的流感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流感發生率為5.1%,優于對照組的3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7%,其中包括1例紅腫,1例頭暈,2例皮疹,1例發熱,1例嘔吐。結論 我疾控中心45例小兒接種流感疫苗效果良好。
【關鍵詞】疾控中心;流感疫苗;預防接種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2.0.01
目前我國小兒的疫苗接種主要是在疾控中心完成[1],小兒各階段的預防接種根據疾控中心的指導進行。本次調查我疾控中心隨機選取在我疾控中心接種流感疫苗的45例小兒進行分析和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在我疾控中心接種流感疫苗的小兒45例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未進行接種流感疫苗的小兒4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6.5±0.2)歲,對照組男18例,女27例,年齡4~11歲,平均年齡(7.5±0.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小兒不給予流感疫苗接種。觀察組中3歲兒童進行流感疫苗接種,一年兩次,第一次接種30天后再次進行接種,4歲以上兒童流感疫苗接種為一年一次。
1.3 觀察指標
在進行流感疫苗接種后,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回訪,對接種效果進行記錄和分析。第一:流感發生率,第二:接種不良反應,包括紅腫、發熱、皮疹、頭暈等癥狀,如含有兩項以上則被視為存在接種不良反應,臨床判定流感的主要依據為出現咳嗽、發熱、渾身無力、頭暈、咽喉腫痛、肌肉疼痛、惡心嘔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小兒流感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在接種后一個月后發生流感為0例,接種后3個月后發生流感為1例,接種后6個月后發生流感為2例,接種后12個月后發生流感為4例,流感發生率為5.1%,對照組在接種后一個月后發生流感為0例,接種后3個月后發生流感為12例,接種后6個月后發生流感為16例,接種后12個月后發生流感為22例,流感發生率為3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小兒接種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接種后出現紅腫1例,頭暈2例,皮疹2例,發熱2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7%,對照組沒有不良反應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流感通常在季節交換時發生,其具有傳染性[2]、發病率高、癥狀明顯,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屬于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由于小兒和老年人抵抗力弱,所以小兒和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小兒患流感后,一部分小兒不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3],導致家長不能全面準確的掌握小兒的癥狀,同時小兒的病情變化較快,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有可能并發其他的并發癥,如氣管炎、哮喘或者是心肌炎[4],對小兒的危害很大[5]。筆者針對此情況對疾控中心45例小兒進行了流感接種疫苗,結果發現,45例小兒流感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小兒患病的幾率,同時也降低了由流感引發的其他疾病。綜上所述,我疾控中心45例小兒接種流感疫苗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小,可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曾姍姍,張 濤,張 鈞,等.蘇州地區2011-2012年兒童流感疫苗保護效果的初步觀察[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4,28(7):70-73.
[2] 胥加耕,王榮堂,梅志峰,等.江蘇鹽城市部分兒童疫苗免疫效果檢測結果分析[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2,27(1):138-140.
[3] 駱曉艷,高志剛,陳 偉,等.天津市2010年而同一面接種率現狀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12,12(2):221-223.
[4] 邢廣云.121團疾控中心小兒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04:70-72.
[5] 黃少萍,朱振穎.兒童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效果追蹤隨訪對照患者研究[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06:601-6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