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柱
【摘 要】小學生作文難是農村小學生語文教學的普遍現(xiàn)象。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主要從培養(yǎng)興趣、取材生活、學會模仿和引用古詩等四個方面去探討這個問題。
【關鍵詞】作文;小學生;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難度較大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怕教,學生怕寫。很多教師感受到:學生接觸社會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因而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反映生活面不廣。很多學生已習慣于抒假情、寫假話。因此努力探索適應小學生作文方法與規(guī)律,大面積地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人就多年的教學經驗主要談談四個方面。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寫作欲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直接推動兒童寫作的強大內在動力。從學生平時最直接的生活入手,可引導學生最廣泛的興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讓學生自由表達,讓學生寫平時喜歡的東西。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發(fā)展智能的基礎,祖沖之自小對天文學感興趣,后來成為天文學家;徐霞客對旅游感興趣,而成為著名旅行家。學生只有對作文感興趣才能寫好作文。如,作文:《假如我會克隆,我會克隆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克隆”是個陌生的概念,學生普遍反映難寫。對此,我指導學生作文從興趣入手,作了個打比方:“克隆”就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能變化(克隆)另一個孫悟空來。據(jù)此再收集有關“克隆”的資料,詳細講解“克隆”概念,學生們豁然開朗,學生真會寫出一篇篇成功的作文。如:《假如我會克隆,我會克隆我媽媽》,小作者作文中說媽媽沒空,媽媽不能全力照顧陪伴自己,所以克隆一個“媽媽”;《假如我會克隆,我會克隆我自己》,小作者作文中說克隆一個“自己”與自己比拼,看看誰聰明。
二、取材生活,寫出真情實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特殊的放映形式。情感總是伴隨認識過程產生和發(fā)展的。沒有正確認識,就談不上什么情感。良好的情境能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作文教學必須從生活入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較接近大自然,雖然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但學生作文內容大多是空洞、狹窄、乏味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在指導小學生作文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把心貼近大自然,鼓勵學生投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就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寫作情感。老師要引導他們多看看,多想想。如,布置《一次課外活動》時,可帶學生走到山坡上,看看花草樹木;或可帶學生走到河邊,看看清澈河水,嬉戲魚兒;或可帶學生走到草地上,看看牛羊,放放風箏等等。這樣學生能親臨其境,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中攝取一些深刻的事例來寫作。學生情緒高漲,寫起作文來就不困難了。例如,有一次,我?guī)W生到附近趕海,那場面可真熱鬧:他們有的挖螺啦,有的捉蟹啦,有的挖泥魚啦……在這海天交織的景色中,那些天真活潑的學生活躍其中,簡直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提醒學生們注意那些活動的場面,回來以后,許多學生的作文寫得比較真實生動,像《趕海》《難忘的一次活動》等。
三、學會模仿,造就創(chuàng)新意識
當學生初入寫作之門時,模仿便是提高他們寫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徑。而我們的大多數(shù)教師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錯誤地認為模仿便是步入后塵,拾人牙慧。其實,勝于藍者,何嘗不是取之于藍。朱熹曰: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也。文學史上確也不乏其例。如秦觀有佳句“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泥香”。其實是模仿溫庭筠詩句“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所得。又如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也是受果戈里的《狂人日記》的影響而著。
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離不開模仿和借鑒,小學生就更不用說了。何其芳曾說道:“初學寫作是要經過有意或無意的模仿階段,從中學會寫作技巧。”那么,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做到寫作與閱讀相聯(lián)系。閱讀教學的一個目的,在于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寫作時有所依傍。例如,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作文課,要求寫一位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我在教學寫作時,引導學生在本單元的講讀課中,仿寫《奇怪的大石頭》,并不是讓學生去照搬范文中所記敘李四光的事例,而是讓學生依傍作者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積極去回憶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一個人,寫出他(她)對自己或對社會影響最深的一件事,表達類似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這樣提示模仿,學生很快就搜到素材開始模仿寫作了。類似這樣一次一次的模仿積累起來,久而久之,也便能獲得相當?shù)慕涷灒瑢懽骶蜁伞吧钡健笆臁绷耍匀痪蜁撾x模仿而走入了創(chuàng)作——寫的是自己的感受,用的是自己的寫法。雖然這種所謂“自己的筆法”也還是從各家筆法中雜取的,但這畢竟已不是模仿,而是創(chuàng)新了。
四、引用古詩,增添文章文采
古詩體裁多樣,內容廣泛,詩人筆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古詩名句為我們描繪出美麗的自然圖景,有的飽含哲理予人以智慧的啟迪,有的抒發(fā)了作者人間真情或離愁別緒的等等。因此,將這些古詩名句通過引用方式擷入到作文中來,就可以用來描寫、議論和抒情等。以達到解決學生平時寫作內容平淡無味、語言無力的困境,進一步增強學生作文的說服力,增加文章文采的效果。
引用古詩名句進行描寫。古詩中有許多對自然景物、人文景觀進行了細致描繪或粗筆勾勒,如同一幅濃淡相宜、動靜結合的畫面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給人美的享受。如呈現(xiàn)優(yōu)美畫面的有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等。在指導學生寫有關春天的景物作文時,將這些名句運用到作文中去進行描寫,往往可收到細致生動又不乏古韻的藝術效果。如,我教的一位學生寫《我愛春天》一文:清晨,我剛打開窗戶,就聽到小鳥在枝頭上唱著春天的贊歌,這真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呀!……你看那湖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指導學生學會引用詩句進行描寫,既可減免學生不少筆力,又能巧妙地描寫景物,表達出感受。
詩歌的宗旨本為言志抒情。古詩中抒情名句比較多,也最為精彩。它們猶如詩歌藝術寶庫中一顆顆璀璨明珠,抒發(fā)著人間的悲歡離合的真摯情懷。如三國時曹植的《七步詩》中“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催人淚下、感人肺腑,詩意悲美震撼人心。這首詩也正是現(xiàn)時某些農村家庭子女爭斗的寫照。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抒發(fā)出人間真情,吟出人間至真至美的母愛之情。教師指導學生將這些名句運用到作文中去,同樣可以達到言志抒情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作文課《感恩 》時,有的學生寫《感恩哥哥》,在文中寫兩兄弟為一件物品爭斗之后,有所感悟時,就引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發(fā)表慨嘆;有的學生寫《感恩母親》時,在文中敘述“我”與母親的事件之后,就引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這樣適度引用,既可使感情抒發(fā)細膩可感,起了點睛之筆,又使文章文采飛揚。
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是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及經驗,這只是我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看法而已,畢竟小學作文教學方法及規(guī)律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課題,有待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討。
參考文獻:
[1]周立群,龐車養(yǎng).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法[M].廣東:湛江師范學院報編輯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