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春連
【摘要】 重癥手足口病大多是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生后可快速流行與蔓延,該病常見于學齡前兒童,嚴重影響到小兒正常生長發育。本文將從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臨床表現、臨床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消毒隔離、護理管理、病情觀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兩方面對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的護理進展進行綜述性研究,以做到早期診斷與治療,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 護理進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8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3-0162-03
手足口病是學齡前兒童多發的傳染性疾病,以3歲以下小兒發病率最高,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71型(EV71)為主,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現丘疹、皰疹,如果是因EV71感染所致,容易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增加了病死風險,臨床將這部分病例稱為重癥病例,我國自2008年多省份出現重癥病例引發人們高度關注,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與護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下面進行具體綜述研究。
1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臨床表現
出現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不僅會出現手、足、口腔、臀部皮疹,還會出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的相應臨床表現。神經系統表現為:嗜睡、頭痛、嘔吐、精神萎靡、煩躁、易怒、肢體顫抖、抽搐等,臨床檢查可見腦膜刺激征且腱反射消失或者減弱。呼吸系統表現:呼吸困難、呼吸淺促或節律性呼吸、口唇發紺伴有咳嗽、氣喘,咳粉紅色的泡沫樣痰液,肺部聽診可聞濕羅音與痰鳴音。循環系統表現:皮膚晦暗、花紋、四肢冰涼、趾端發紺、冒冷汗、心率加快、脈搏減慢、血壓升高或者降低。相關文獻報道顯示,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前期危險病癥有:嘔吐、嗜睡、反射性抖動等[1-2]。神經系統危險病癥為高熱,體溫超過39℃持續2 d,嗜睡、抽搐、嘔吐、血糖升高(>8.204 mmol/L)。發生肺水腫危險因素有:肌張無力、外周血白細胞升高、血糖升高。
2 臨床護理
2.1 皮膚護理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皮膚護理是重點,需要保持病房內空氣的清新與清潔,同時保持病床的清潔、平整、干燥,盡量穿棉質、透氣性好的、寬松的衣物,勤幫助患兒修剪指甲,防止因皮疹瘙癢而撓破引起感染與疼痛。每日可在皮疹處涂抹爐甘石洗劑,高熱患兒降溫時動作需輕柔,防止皮疹被擦破[3-4]。為了防止對皮膚造成刺激,可以使用刺激性小或者無刺激的香皂與淋浴液洗澡。臀部有濕疹的患兒需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清理干凈尿液與大便。
2.2 口腔護理與飲食指導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口腔會出現潰瘍與皰疹,因為口腔出現病變會引發各種不適感使患兒食欲減退、對喂食存在抵觸感,由此,需要配合好家屬鼓勵患兒多飲水,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以流食或者半流食為主[5-6]。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與蔬菜,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禁止食用過于冰冷與辛辣的食物,防止患兒上火使病情加重。口腔糜爛的患兒可以涂抹魚肝油、碘甘油以減輕疼痛感,可以使糜爛盡早恢復,也可以將思密達粘劑調和成糊狀涂在患處[7-8]。每日進食之前都需要使用溫開水或者生理鹽水漱口,可以有效清除口臭,預防口腔感染,也可以使用1.5%過氧化氫溶液漱口。
2.3 將消毒隔離制度落實到位
患兒住院期間需要控制探訪人員的數量,需要為患兒提供單獨的病房,病房內空氣需流通、清潔,溫濕度適合,同時避免患兒之間相互接觸,限制患兒與家屬進出;加強病房內衛生清潔,保持病房內環境整潔,每天需要開窗通風,但是避免出現對流風,每日使用紫外線照射消毒3次,30 min/次。病房內或者門口放置含氯的消毒液以確保醫護人員可以在進入病房前隨時洗手[9-10]。患兒應用的餐具與水杯每隔一段時間需使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后使用清水沖洗干凈。囑咐家屬護理患兒時需要事先用消毒液清洗雙手,不能與患兒使用相同的餐具與飲水杯,防止出現交叉感染,醫護人員在開展治療與護理前需要徹底清洗雙手。患兒使用的紗布、棉簽等需一次性的,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專人專用,出院后所有用品均需要消毒處理,治療后患兒需要隔離2周,待皮疹與水皰完全消除為止[11-12]。
2.4 加強護理管理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變化較快,死亡率非常高,由此,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各項培訓,從專科理論與技能、職業道德幾方面加強培訓與教育。比如,明確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表現、并發癥、預防感染的方法,熟練操作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動脈采血技術、小兒電動吸痰技術等[13-14]。對護理人員開展培訓意義重大,培訓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以上技能培訓外,還需要加強基礎護理培訓,包括七步洗手法、正確的佩戴口罩、帽子方法、治療器械的分類與處理方法、隔離病房內衛生清潔方法等。
2.5 高熱護理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均會出現高熱表現,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容易增加腦組織代謝,使腦缺氧加重,進而使腦組織損傷進一步加大[15-16]。為此,對于已經發熱的患兒需要觀察發熱表現,包括顏面色、脈搏、呼吸等,明確發熱類型,謹遵醫囑服用泰若諾林、布洛芬等退燒藥物,用藥1 h后再次測量體溫,降溫需要循序漸進,避免降溫太快出現虛脫、頭暈等表現,及時更換被汗液浸濕的衣物,避免著涼,指導患兒多臥床休息、多飲水,可以配合進行冰敷、溫水擦拭等降溫方法。
2.6 病情觀察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變化較快,如果未能加強病情觀察與特征監測非常容易使疾病進入到中樞神經系統受損階段,容易誘發心肺衰竭,危及患兒生命健康安全[17-18]。由此,需要安排臨床經驗豐富、資歷高的護理人員專門對患兒進行看護,密切觀察患兒特征與病情變化,尤其是前驅癥狀及危險因素,進行持續性的心電監護,及早發現患兒意識、精神狀態與瞳孔、面色、皮膚異常情況,及早處理,防止疾病惡化。
2.7 用藥護理
2.7.1 糖皮質激素藥物 相關研究顯示,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較低,注射甲波尼龍時需要控制好輸注的速度與劑量,謹遵醫囑用藥,積極預防胃出血、繼發感染,與此同時,使用西米替丁與硫糖鋁可以對胃黏膜有效保護[19-20]。
2.7.2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手足口病患兒基礎治療為大劑量注射丙種球蛋白,用藥作用是對過度的嚴重反應進行抑制,此外,丙種球蛋白還能中合病毒,與抗病毒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共同治療感染,這種用藥方法曾在1998年臺灣EV71流行中得到廣泛運用,在2000年澳大利亞EV71流行也有顯著應用[21-22]。丙種球蛋白輸注可以應用生理鹽水沖管,以防止與其他注射用藥物混輸。輸藥前20 min速度需要緩慢、勻速,同時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全程觀察,積極預防不良反應。部分患兒在輸注過程中會出現寒戰、胃寒、皮膚發花等表現,需要及時告知醫師處理,將輸注速度調緩,在輸注丙種球蛋白前可以靜脈推注地塞米松,療效更加顯著[23]。
2.7.3 20%甘露醇 甘露醇有著較好的滲透性與利尿作用,可以積極預防小兒腦水腫。用藥過程中,需要控制好用藥時間與劑量,對患兒腦水腫癥狀密切觀察,積極預防不良反應,觀察患兒是否出現了電解質平衡紊亂、血容量增高等表現,如果發現以上情況需及時將針拔出,局部應用30%硫酸鎂濕敷[24]。
2.8 心理護理
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兒不僅病情上有起伏變化,在情緒上也有異常表現,很多患兒因為被隔離治療失去了與家人的接觸容易出現哭鬧、抵觸等表現,在心理上存在恐懼與緊張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的持續、順利開展。護理人員為減輕患兒恐懼感與孤獨感,可以采用肢體語言疏導,比如,用手觸摸患兒頭部與手,給予親切的鼓勵與安慰,對待患兒需要親切、和藹,主動走進患兒,拉近與患兒間關系,時常流露出鼓勵與肯定的神情,經常贊揚與夸贊患兒,取得患兒信任,也可以與患兒做游戲、為患兒講故事,以消除緊張與擔憂。鑒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疾病發展快,家長也會出現緊張、擔憂的情緒,需要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屬的配合與理解,與家屬配合做好患者的情緒疏導。
2.9 健康教育
在日常護理中需要向患兒家屬講解關于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告知手足口病有著較強的傳染性,主要通過口、糞便及肢體接觸傳播,潛伏期為2~8 d,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夏季為該病高發期,講解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與重點。患兒的餐具、玩具與衣物需要分開清洗并嚴格消毒,發現患兒將玩具放入口中咬時需要及時制止,避免造成口腔感染。做好手足口病的健康宣傳,可以在病區張貼疾病的海報,將疾病預防與治療重點記錄到海報中,便于家屬及醫護人員學習。講解患兒出院后的護理重點,患兒房間需保持空氣流通與新鮮,注意保持個人衛生,勤換洗衣物、勤幫助患兒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進行體育鍛煉,保持營養均衡、規律作息。
3 展望
當前,臨床對于EV71感染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的抗炎抗病毒藥物,治療依然以常規藥物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病情觀察為主。EV71引發的手足口病大部分是自限性疾病,并發癥少,預后較好,大部分患兒可以在1周內痊愈,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重癥患兒可應用抗菌藥物預防再次復發或者再次的細菌感染。而預防EV71感染導致的手足口病則以注射疫苗為主,已經有3家企業開始生產EV71滅火疫苗并完成了Ⅲ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EV71疫苗免疫保護性良好[25]。當前,重癥腸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護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相關研究也有了很大進展,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除了加強臨床護理以外,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研究:(1)對EV71病原體進一步研究,明確各個基因的主要功能,明確發病機制,預防EV71病毒感染的方式方法;(2)加強EV71病毒疫苗的研制,盡早研制出人類適合應用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等;(3)對EV71病毒感染的治療方法進一步完善,加快總結出快速、安全、有效、操作簡單的診斷與治療方法;(4)加快防控干預胸評價方面的研究,及時對洗手、聽課等干預措施效果做出評價,以制定出更加科學、規范、合理的防控對策;(5)構建出更加完善的EV71流行監測機制。
綜上所述,EV71導致的手足口病對患兒的危害非常大,疾病可短時間內發展為危重癥,威脅患兒生命。由此,需要注重臨床護理,從消毒隔離、高熱護理、皮膚護理、病癥監護、用藥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方面強化干預可使病情得到控制,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當前,重癥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手足口病護理已經取得長足研究進展,可以為臨床提供指導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呂鮮梅.綜合性護理對丙種球蛋白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32):80-82.
[2]李春玲,劉玉田,張美英.手足口病患兒血清白介素與腫瘤壞死因子α變化的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452-454.
[3]郭靖.重癥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15,24(5):4-6.
[4]艾華.重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并發癥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5,13(4):131.
[5]劉育瓊.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手足口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9):83-85.
[6]李宗鵬.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健康教育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7]黃少華.手足口病患兒臨床特點及血清細胞因子變化[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2.
[8]湯泓.長寧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經濟負擔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9]陳欣欣.廣東省手足口病患兒臨床高危因素分析和病毒抗體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2.
[10]譚玉霞.手足口病患兒臨床特征及重癥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2.
[11]葉冰.手足口病患兒免疫功能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12]王啟榮.手足口病患兒的免疫球蛋白、C反應蛋白、補體及剌激分子CD80、CD86檢測的臨床意義及其與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的相關性分析[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5.
[13]魏婷婷.炎癥因子在重癥EV71型手足口病的臨床意義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5.
[14]張奇.鄭州市某區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D].鄭州:鄭州大學,2010.
[15]王世富.手足口病腸道病毒71型分子分型和實驗室診斷特點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16]孫丹.331例危重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5.
[17]張海萍.重癥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10):877-878.
[18]劉先芬,胡會崗,黃志平,等.9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7):1067-1068.
[19]孔秀紅,齊桂.手足口病患兒34例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24):70-71.
[20]駱白云,陳涌珍.32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情觀察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4,13(6):53-55.
[21]陳莉,肖平,馮亮.手足口病患兒分層護理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2):78-80.
[22]王晶.對20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0):82.
[23]陳書秀.手足口病患兒182例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9A):175-176.
[24]游葆萍,方燕芬,邱卓芳.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及家屬健康教育的體會[J].海南醫學,2009,20(5):151-153.
[25]崔二平,馬丹丹.機械通氣治療3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C]//2013年河南省傳染病護理研究進展與臨床實踐學術會議論文集[A].2013:3.
(收稿日期:201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