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紅


摘要:中華民族的藝術海洋浩瀚無邊,民族聲樂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但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屬地方性民歌——它們不僅代表了中國地方性特色,也展示了多元化的大中華。本文擬通過以湖湘地區(qū)為例簡論方言在地方性民歌的應用,并結合自己在聲樂學習和演唱過程中的經(jīng)驗,探討地方性語言在中國民歌作品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引起人們對相關地方性語言對聲樂作品表達的重要性的思考。
關鍵詞:方言 湖湘 民歌
一、方言
中國地大物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華燦爛的歷史長流中,語言是獨具一格的存在。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一方方言也系著一方人。中國201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寫著“漢語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劃分為八大方言:官方方言、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p>
而本篇論文主要探討的是湖南方言在湖南地方性民歌中的運用所帶來的地域性的獨特魅力。如果你問對于遠游在外的游子來說故鄉(xiāng)最另人眷念的是什么,能最讓人引起共鳴的恐怕就是那一縷鄉(xiāng)音了。作曲家們很巧妙的抓住了這一點,他們在創(chuàng)作民歌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的保留了民間歌曲的特色——把方言嵌入其中,使之成為了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在湖湘民歌中的運用
說起湖南民歌人們耳熟能詳?shù)那慷挤浅6唷乃巫嬗?、李谷一等老一輩歌唱家走出家門面向全國的那個時代起,湖南民歌在湘妹子的演繹下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國門,把優(yōu)秀的湖湘民歌展示在世人面前。李谷一老師的《瀏陽河》《劉??抽浴贰睹妹谜腋鐪I花流》;宋祖英的《辣妹子》《馬桑樹兒搭燈臺》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民歌被傳唱至今。后來的雷佳、王麗達等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歌唱家接下了這根接力棒,把眾多的有特色韻味的地方性民歌帶上了舞臺。如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湖南民歌《放風箏》、《采檳郎》、《洗菜心》。其中有些歌曲或多或少會經(jīng)過潤色或加花,在傳統(tǒng)的曲譜上加以創(chuàng)新,使之內(nèi)容更為豐富,演唱形式也變得多彩,但唯一不會變動的就是歌曲中的“臺柱子”——方言唱詞。百變不離其宗,這是演唱者與作曲者著都清楚要嚴格遵守的,不然,這湖南民歌就不是湖南民歌了。
本文主要從兩首湖南民歌著手進行分析:
(一)醴陵民歌《思鬼情歌》
介于這首民歌網(wǎng)上所尋曲譜版本不一,故筆者通過對流傳度最廣的音頻進行聽音記譜,最終手繪出《思情鬼歌》簡譜,并對需要注意的地方加以標記說明,以期能讓此譜更通俗易懂。(見下圖譜例1)
如圖所見,曲譜中每一句話后面都跟著一些襯詞,如:‘也(同‘耶)、‘哦嗬呀、‘哪(也同‘吶)、‘那依呀子呦。這些都是醴陵方言中常用后綴襯詞。另外,譜中并沒有標記的方言體現(xiàn)在歌詞當中。如‘我哩滿哥哥鬼也中的‘我字,在普通話中讀作‘wo第三聲,而事實上在詞曲中我們應把它唱作‘wu-e并偏向于“e”母音。再如第二句‘昨日搭個信吶中的‘日字,官方語言普通話中一般讀作‘ri。而如果代入這首《思鬼情歌》中就應讀作‘ni,與漢字‘膩讀音相同。另外還有一句就是‘眼望穿吶你只鬼也中有三個字需要唱對。一個是‘眼字唱作‘e-an重音落在‘a(chǎn)n上,另一個是‘穿不讀‘chuan
而唱作‘quan與漢字‘圈字相近。最后一個便是‘只字不唱‘zhi而應唱作‘z-a其中‘a(chǎn)母音讀第一聲,讀起來與漢字‘匝字相似。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方言的出現(xiàn)演活了這首民歌,它才真正意義上的是一首地道的醴陵民歌。因為它帶有著醴陵的符號和印記,而語言,永遠都會是能引起人情感共鳴的。
(二)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
《馬桑樹兒搭燈臺》是一首桑植民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它帶入了世人的視野中并使之廣為傳播。這是一首以男女之間相互訴說相思愛戀之情為題材的歌曲。其中也帶中濃厚的湖湘風味——桑植方言。其中的襯詞與上述的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呦嗬、‘也、‘咯。而歌詞當中同樣出現(xiàn)了不少方言特色——‘寫封書信與也姐帶呦中‘書信的‘書字不唱作‘shu而應唱‘xu第一聲,與漢字‘須同音;‘我三年兩年咯不得來呦中‘我同醴陵民歌《思鬼情歌》中的‘我讀作‘wu—e;‘得字不唱‘de而應唱作‘d—ei;‘你個兒移花別也處栽呦這一句中的‘個與‘處,不讀作‘ge與‘chu,它們分別唱作‘guo同漢字‘果、‘qu同漢字‘區(qū)。
三、結語
從古至今,聲樂藝術就與語言藝術是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想要唱好一首聲樂作品第一步就得從語言入手。語言的通暢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聲樂作品的完整表達。而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中國民歌來說,語言在其中更是起到的重中之重的作用。在筆者的聲樂學習生涯中,經(jīng)歷了從美聲唱法再到民族唱法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于來源于中國民族歌曲尤其是地方性民歌的發(fā)音咬字方面。這類作品不僅要求在字面讀音上必須準備到位,而在曲調韻味上也有著及其高的要求。當你唱錯或沒唱準某個字的時候那首歌就是演繹不成功的。一些優(yōu)秀聲樂歌唱家在上臺演唱地方性民歌之后往往能獲得觀眾熱烈且真誠的掌聲,那是因為他們在歌曲上下了功夫,從歌曲背景、歌曲內(nèi)容、歌曲風格、歌曲韻味以及歌曲語言上進行了透徹的了解與分析,最后才能演繹出一首首獲得肯定的作品。無疑,這些地方性民歌給人們帶來的是不同于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的感受,它可能更接地氣,更讓人倍感親切,更讓人難以忘懷。這其中飽含的情懷正是每個中華兒女心里的根。它們值得被發(fā)揚并傳承下去。這也是筆者寫此篇文章的目的與意義所在。我期望著并相信著,在眾多才華橫溢的作曲家筆下能寫出更多優(yōu)秀的膾炙人口的民族聲樂作品,也盼著地方性語言在中國民歌作品中繼續(xù)大放異彩,中國聲樂藝術的道路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王偉任,王順通.音樂欣賞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吳岫明.中國民歌賞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3]李湘.淺析湘中東部幾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審美與演唱技巧[M].中國音樂,2009.
[4]韋行.中國民歌[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5]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6]喬建中.中國經(jīng)典民歌鑒賞指南[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7]梁金平,周鮮花.湘中民歌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