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梅

【摘要】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干預結合耳穴貼壓法對高血壓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135例高血壓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耳穴貼壓法結合舒適護理干預治療方法。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與對照組相比較低,滿意率為94.12%與對照組的85.07%相比較高,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 舒適護理干預結合耳穴貼壓法對高血壓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耳穴貼壓法;舒適護理干預;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2..01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血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但是當血壓超過正常范圍,脈壓加大,會引發高血壓疾病的發生[1]。近幾年,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高血壓發生率逐漸增加,患者多表現為頭暈、疲勞、情緒波動大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2-3]。治療方法為降壓和改善生活行為。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注意對患者舒適護理的干預,保證治療效果[4]。我院針對常規治療方法和耳穴貼壓法結合舒適護理干預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壓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觀察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范圍33~72歲,平均年齡(45.5±6.3)歲;其中1級高血壓24例,2級高血壓26例,3級高血壓18例;對照組:男40例,女27例,年齡范圍32~73歲,平均年齡(45.8±6.1)歲;其中1級高血壓23例,2級高血壓25例,3級高血壓19例。兩組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和應用常規降壓藥物;觀察組進行耳穴貼壓法結合舒適護理干預治療方法。將患者穴位部消毒,再將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敷貼在耳穴上,每日3次,每次小于一分鐘,雙耳交替。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舒適護理干預,護士對患者介紹高血壓注意事項、用藥方案等,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加強藥物知識和用藥方法的講解,并且教患者檢測血壓的方法。就出院后運動、飲食、用藥等的注意事項耐心告知,按規定時間進行
復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變化和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統計學分析,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患者滿意率為94.12%與對照組的85.07%相比較高,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 論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以及飲食結構改變,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主要表現為頭疼、記憶力下降、乏力等癥狀,大部分患者在過度工作或者活動后血壓出現迅速升高,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5]。治療此病多采用藥物降壓方法,但是長期應用藥物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中藥應用越來越廣泛。耳穴貼壓方法逐漸應用于臨床,具有通經絡、調氣血,改善患者體質基礎上降低血壓等功能 [6]。據報道[7,8],通過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耳穴療法,對于控制血壓起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再加上醫生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結果顯示患者病情恢復較快,縮短了住院時間。本研究通過對常規治療方法和耳穴貼壓法結合舒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患者病情恢復較快,血壓得到較好的控制,有所下降,患者滿意率高。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干預結合耳穴貼壓法對高血壓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 琴,潘冰瑩,林國楨,等.廣州市15~69歲常住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18(6):587-590.
[2] 左天偉.耳穴貼壓在社區防治高血壓病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26-27.
[3] 潘文嬌,李慧鋒.耳穴貼壓配合心理疏導、中藥治療失眠的護理內蒙古中醫藥,2010,(10):96-97.
[4] 賀 瓊.人性化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效果的影響.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23):193-194.
[5] 胡志新,于占杰,竭淑菊.耳穴貼壓結合護理干預對改善失眠癥患者睡眠質量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3,31(5):617-618.
[6] 喬金梅.對高血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3):107-109.
[7] 李成成,于慧娟,李承家,等.耳穴貼壓與按摩對高血壓即時降壓效應的對比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553-555.
[8] 張士翠,付 菱.個體化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2):1114-1115.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