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園芳

【摘要】目的 探討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運用中醫辨證療法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應用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4.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在用藥安全性方面,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結論 中醫辨證療法對于心腦疾病患者的療效良好,并且可以保證用藥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辨證療法;心腦血管疾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2..01
心腦血管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態勢并且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1]。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以及及時的治療,則會使患者發生腦出血、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的風險大大增加,因此必須及早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并且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2]。以往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常規西醫療法,但是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有研究表明,中醫辨證療法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療效顯著。為了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依據,本研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用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并收到了較理想的療效,現將治療方法以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46~82歲,平均(68.4±2.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5例,高血壓34例,慢性心力衰竭11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所有患者均對治療方式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疾病類型不同采用相應的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冠心病:主方組成為丹參、太子參、黃芪、川芎、薤白,根據患者病情酌量加減,如陰虛者加首烏、生牡蠣、玉竹、五味子、生地、白芍等;陽虛者加細辛、香附、桂心、干姜。1劑/d,開水煎服,分兩次服用。(2)高血壓:主方組成為白芍、鉤藤、益母草、葛根、丹參、白蒺藜、石決明,根據患者病情酌量加減,如痰熱內蘊失眠者加茯苓、白術、竹茹、陳皮、半夏,四肢麻木者加僵蠶、天麻、代赭石、羚羊角。每日一劑,開水煎服,分兩次服用。(3)慢性心力衰竭:主方組成為紅花、黃芪、黃精、川芎、丹參、茯苓、葶藶子等,根據患者病情酌量加減,1劑/d,開水煎服,分兩次服用。治療1個月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其中治療效果的判定分為三個等級:顯效:臨床癥狀及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各項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各項指標無改善甚至加重。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即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治療一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4.3%)明顯高于對照組(8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
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說明兩種治療方法的用藥安全性均較高。
3 討 論
心腦血管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近年來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態勢,且以中老年人發病居多,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隨著發病人數越來越多,臨床上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研究表明,相比于西醫療法而言,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更好。這是因為中醫辨證療法更注重對癥治療,在確定基本主方的同時還會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不同疾病表現而對方劑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治療更具有針對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未增加藥物不良反應,說明中醫辨證療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嚴軍.心腦血管疾病88例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18(16):2257-2258.
[2] 高光榮.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醫辨證治療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6):51.
[3] 賀東輝.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1):190-19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