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巨林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二是明確教學目標。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一談高中生物學知識的有效教學。
一、基礎知識重識記
生物學知識相當瑣碎,除了一部分理解的知識須明白后不能忘外,有很多知識點不難理解,但增加了記憶的負擔。因此,在教學中采取多種處理方法既可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蛋白質的功能時,可引導學生說出蛋白質的六大功能“結構、載體、催化、信息、免疫、調節”,其實,這里面已經排好了序,只需要引導學生怎么記就可以了:“請同學們把六大功能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幾遍。”學生讀著讀著就笑了:姐在吹新面條!在學習神經調節的靜息電位時,我們要記住“內負外正”以區別于動作電位的“內正外負”,這二者是非常容易混的,即使只記一個,時間一長,又混了。在課堂上可引導學生打一個好的記憶方法,學生想了很多均不滿意,最后學生請教老師的方法,我輕描淡寫地說:“我怎么記得呢?你們看,咱畫的神經纖維才多粗呀,在里面寫正號(+)寫不開,只好寫負號(-)嘍。”立即引起學生會意的笑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疑難知識重引導
對于一些疑難的知識點,我往往采用讓學生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學生如果自己能討論出來那更好,對于學生討論不出來的疑難點,則設計一些問題進行引導,問題的設計要注意難易程度,要使問題具有針對性、思索性、啟發性、邏輯性,力求過程環環相扣,對知識理解由淺入深,有已知到未知,有迷惑不解到頓然醒悟,從而達到知識的升華。如對于“肺炎雙球菌的S型有毒、R型無毒”的理解,我層層追問“S型菌與R型菌的差別在哪里?(生答:有無莢膜);莢膜起什么作用?(生:保護作用);S型菌的毒性體現在哪里?(有的學生答:莢膜。此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莢膜的保護作用體現在哪里?是莢膜有毒性嗎?);對于學生的疑惑繼續引導,雖說“病從口入”,但我們得過多少病?這與什么有關?(生:免疫)。此時學生恍然大悟:R菌無莢膜保護,進入機體被殺死;S菌有莢膜保護,進入機體能生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S菌的毒性體現在哪兒,則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進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三、理解知識重推理
生物學有些知識似難實易,有些知識似易實難,只要用心去摸索,是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必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一節時,教材中有個“類比推理”,里面舉了一個物理學中的例子和一個生物學中的例子。再讓學生舉些生物學中類比推理的例子時,學生不是卡殼就是舉得似是而非,這說明學生對類比推理的概念難理解,對學過的知識不會聯系。根據前面學過的細胞分裂知識,可及時引導:細胞核中有DNA,DNA復制后細胞可一分為二,哪兒還有DNA呢?聰明的學生馬上就反應過來:線粒體和葉綠體。并說出如何類比。同樣,我又引導學生轉入酶活性實驗中去:如我們做了一組過酸過堿都可使酶活性喪失的實驗,那么我們能否類比推出過熱過冷也能使酶失活呢?結論一定正確嗎?比如我們將兩個鮮雞蛋一個放熱水里煮、一個放冰箱里凍,然后我拿出煮好的雞蛋(學生:熟了),我不愛吃煮雞蛋,把它放涼了我沖雞蛋水喝?(學生笑:不能)凍好的那個呢?(學生:能)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此例不但扣住了教材結論,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復習了相關知識,開拓了學生視野,一舉多得。
又如下面這道習題的處理,現有一瓶葡萄糧溶液,內含適量酵母菌,經測定瓶中放出的CO2體積與吸收的O2體積之比為5∶3,這是因為:()
A有1/4的酵母菌在進行有氧呼吸
B有1/2的酵母菌在進行有氧呼吸
C有1/3的酵母菌在進行無氧呼吸
D有2/3的酵母菌在進行無氧呼吸
可采用了如下方式進行引導:由CO2和O2的比例能否推出進行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生物的比例?(學生:能)請說出一些。(學生能說出的CO2和O2的比例無非是1∶1、4∶3和剛才題目中的5∶3,再變換一些比例值引導學生直接說出結論,學生感覺太難,一時跟不上),此時教師及時改變策略:這樣吧,你們考考我,你們來出比例我說結論如何?不過誰出題誰要知道答案喲。此舉一出,紛紛出題刁難老師,又無不為老師的敏捷應對而大感驚奇,進而開始了對結論的比較分析。聰明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規律:當CO2∶O2=m∶n時,無氧呼吸:有氧呼吸=3(m-n)∶n,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拭推導過程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免去了無味的推理過程,靈活的處理方式鞏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與要求。
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主動性,關鍵是要讓學生具備科學的學習方法,重視生物興趣的培養,并將思維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獲勝于課堂,才能使生物學教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