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佩英
摘要:近年來,隨著公共文化設施投入的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仍然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存在著一些制約性障礙,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關鍵詞:公共文化 服務設施 建設
3月1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法律。這部法律奠定了公共服務設施的法律地位,也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充分認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基礎性地位
沒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就無從開展文化活動,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支撐。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特點,決定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基礎性地位。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大眾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基本屬性是“公共”性,其所建設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是面向某一個特定人群的,而是面向廣大群眾的,是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的。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地方一些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受利益的驅動,采取了一些收費措施,但是其公共屬性并沒有變。《公共服務保障法》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這是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公共屬性的法律確認。
公共文化設施的政府主導性。近年來雖然一些地方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但每個地方的公共文化設施仍然大多由政府投資,這是政府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沒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這個支撐,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就缺失了有效載體。政府主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性質決定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規定“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點明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基本定位。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公益性。一定的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載體。我國剛剛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規定:公共文化設施是“以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如果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嚴重不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滿足如果只能到歌廳等娛樂場所去獲取,那么人們的精神生活就會過度扭曲,就會嚴重背離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屬性,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統領文化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
二、當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當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分布不均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建設了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如嘉興市各鄉村都建立了圖書館、閱覽室、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文化禮堂等公益性服務設施。但是客觀來說,仍然存在著嚴重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大、中、小城市,圖書館、博物館,各種文化中心、藝術中心應有盡有,廣大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卻嚴重不足,一些地區的縣圖書館不僅資料殘缺,而且設備老化,文化設施成了擺設;有的鄉鎮、村甚至連一個像樣的閱覽室、圖書館都沒有,更談不上美術館、體育館等專業性公共服務設施。
(二)政府投入不夠。雖然嘉興這樣的發達地區由于政府投入大而公共文化設施比較健全,但是對大多數地方政府來說,受片面的政績觀影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長期得不到重視,地方政府熱衷于把時間和主要精力放在抓項目、抓資金上,而忽視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使得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長期處于邊緣化位置。由于投入不足,有些鄉鎮文化站基本陷入空閑狀態,村級文化設施更是聊聊無幾,沒有閱覽室,更沒有文化活動中心,農民的文化活動大多處在自發狀態。
(三)公共文化設施過度功利化。如一些地方的文化宮承包給個體經營,有的青少年宮成為從事家教培訓的主要租住對象,甚至有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也對外實行承包。2011年,就有淮安周恩來同志紀念館的魚塘被承包給個人的報道,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更為可怕的是,一些主管部門對此聽之任之,不制止,不糾正。此種風氣不遏制,會嚴重敗壞公共文化服務的聲譽,侵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肌體,更會偏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
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基本對策
根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承擔著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僅是法定要求,也是我國建設經濟強國、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實質上是重視不重視的問題。應當從根本上解決過去那種“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把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到對各級政府、各級干部的考核中,納入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到每年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經同級人大通過,成為政府的法定義務,成為對同級人民代表的承諾,切實強化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中的主體責任,讓李克強同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真正落實到各級政府的頭上,完不成任務的板子也打到各級政府的頭上。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參與機制。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那么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上就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說話,讓廣大人民群眾有表達文化需求和參與決策的相應機制。文化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形成固定的民意搜集機制,讓所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真正貼近群眾需求。同時,建立決策參與機制,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要讓群眾代表參與,在相關的咨詢機構中,要有一定數量的群眾代表,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真正能夠做到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增加多元供給。
(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我國目前在許多經濟領域已經對國內外投資放開了限制。基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特殊性,在堅持政府主導的情況下,應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并在稅收、收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李阿萌,張京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研究評述及展望[J].規劃師,2011,(11).
[2]張慧.改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3]彭慶新.關于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社會效益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5,(21).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