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戰爭時期中蘇關系不僅直接影響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為中共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直接影響到了建國后中國和蘇聯兩國同盟關系的建立,同時影響了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政外交政策的制定,甚至對整個世界的局勢也產生了影響。本文將解放戰爭分為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來闡述中蘇關系的演變及其原因。
關鍵詞:解放戰爭 蘇聯 中共
一、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與蘇聯的關系
解放戰爭初期,中共與蘇聯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中共領導人沒有按照蘇聯希望的那樣讓中共放棄武裝,建立聯合政府,由此實現中國的統一,在重慶談判中也沒有與蔣介石達成妥協。
從蘇聯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斯大林在中國選擇的合作伙伴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這是因為斯大林考慮到了在華利益最大化。蘇聯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通過這個條約在國民黨這里確保了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而此時,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采取的是消極和謹慎態度。采取這種態度的原因在于,斯大林希望在戰后繼續與西方國家保持合作關系,從而來維護蘇聯在雅爾塔體系中取得的政治權益。當然了,蘇聯方面認為中共力量是弱小的,所以蘇聯對中共的支持與幫助是有限的。
從中共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此時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雅爾塔協定》知道的不多,中共方面的的領導人主要是依據戰后美蘇關系的發展變化做出戰略決策。毛澤東的中共外交基本方針是與蘇聯保持團結。原因在于蘇聯戰后成為了唯一能夠和美國相抗衡的力量。美國對中國的武裝干涉還存有顧忌是因為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駐軍以及蘇聯維持自身的戰略利益,此外,蘇聯還在某些方面為中國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二、全面內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與蘇聯的關系
全面內戰爆發時期中共與蘇聯的關系是隨著中國國內戰局的變化而變化的,中蘇關系開始由消極向積極轉化。蘇聯幫助中共在東北建立革命政權,當然也是以自身在東北的戰略利益為出發點。
從蘇聯方面講:中國內戰爆發的1946年依然是斯大林推行蘇美合作的一年,蘇聯對中國內戰采取的態度是觀望,只要共產黨能夠控制中蘇接壤的地區,蘇聯方面就是放心的。斯大林的本意是想讓中國建立聯合政府,支持國民黨的同時利用共產黨,同時利用中蘇條約來保護蘇聯在遠東的安全與利益。但是國共談判的破裂與國民政府在與之所進行的東北經濟談判中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表明國民政府已經倒向美國。這讓斯蘇聯不得不把戰略重心向中共一方傾斜。此后,由于國民黨占領延安,蘇聯開始重視中共中央,斯大林開始與毛澤東保持頻繁的電報聯系。
從中共方面講:中共在東北穩固政權以后,與蘇聯在經濟利益方面存在一些糾紛。同時,關于中國革命問題(即中共堅持獨立自主路線并取得軍事勝利),這與斯大林對中共的看法是相悖的。正是因為斯大林和毛澤東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明顯分歧,所以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蘇聯方面懷疑中共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南聯盟”。為表明立場,中共加入到對南斯拉夫共產黨民族主義的批判中。在慶祝十月革命勝利31周年時,毛澤東撰寫了《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文,文中申明了中共是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共始終要團結在蘇共周圍,不可能也絕不會走南共式的第三條道路。這個時候的中共對南共的批判,是為了迎合蘇聯的戰略需要,同時也是在向蘇聯表達中共絕不會成為第二個南共的決心。
三、解放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與蘇聯的關系
解放戰爭后期,中共與蘇聯都是從各自的戰略需要出發,雙方的關系也從漸于積極發展到保持密切合作。蘇聯調整了參與國共和談的態度,對中共援助的不斷增加,為中國共產黨奪取全面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加之劉少奇的訪蘇,以及米高揚的秘密訪華,讓兩黨加深了相互信任,而毛澤東推行的“一邊倒”方針,開啟了中蘇走向全面合作關系的征途。
從蘇聯方面講:從1948年春季開始,蘇聯對中共的援助變得越來越多,這種支持對取得內戰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到1948年底,美蘇關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美國與蔣介石的聯合及歐洲冷戰的爆發,蘇聯被迫改變自己的政策,斯大林開始向中國共產黨接近。1949年上半年,中蘇兩國領導人在中國的西柏坡確認了兩方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同一性,緊接著在莫斯科進一步明確了雙方在政策上的一致性,蘇聯的對華政策已轉向全面支持中共,并力圖使中共加入到社會主義陣營中來。
從中共方面來講:毛澤東在1948年初就確定了倒向蘇聯與社會主義陣營的方針。他一直希望讓斯大林明白中共以后的方針與政策,因此一直在黨內宣傳中共的決策與主張。雖然毛澤東提出來的幾次訪蘇計劃都未能順利實現,但是米高揚的訪華讓蘇聯對中共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西柏坡會談中,中共向蘇聯表明了愿意追隨蘇聯的愿望;在莫斯科,蘇共也向中共表明同意接納中共加入社會主義陣營,蘇共方面也認可了中共的“山溝里的馬列主義”,即由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四、結語
縱觀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與蘇聯的關系,雙方經歷了各種曲折,但是蘇聯的對華立場始終都抱著消極的觀望態度,這是由于蘇聯方面對中共的獨立自主存在偏見和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傳統所造成的。雖然雙方存在著矛盾,但是雙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還是起主導作用的,中蘇同盟的結合是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雙方是從各自的戰略目標出發而結盟的,雖然雙方有相同的意識形態,但這種意識形態也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雙方在經濟和主權方面存在沖突以及歷史原因所導致的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認為現在存在的這些分歧是一定要合理解決的,雙方結盟是在冷戰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這種戰時的結盟選擇導致雙方回旋的余地越來越小,這就為中蘇同盟后面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4]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J].近代史研究,1982,(04).
(作者簡介:張婷,天津商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