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含春
摘 要:小學立體課堂突出了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文章從教師自身素質要求出發,研究分析立體課堂教學各階段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并結合現階段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相關分析,并指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
一、引言
立體課堂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 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研究”總課題中的子課題“書網互動教輔模式的研究與應用”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與能力作為主要目標,通過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傳授方法技巧、提供優質資源來補充和完善教師教學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為家長提供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在線平臺。
二、小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現階段,在小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師資結構不合理和教學資源缺乏等原因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首先,在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憑借以往經驗教學,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未做到及時更新,教學過程單一,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沒有經過仔細的理解和加工,因而課程講解過程十分單調,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其次,部分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往往容易拘泥于教材本身,認為課堂的教學目標就是僅僅將教材所描述的內容傳達給學生。教師對教材缺乏深層次的分析,因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思路設計模糊,學生學習興趣受到壓制。目前,小學教材有很多版本,如“人教版” “蘇教版” “北師大版”等,不同的教材各自有其優缺點,如果只是單一研究一個版本的教材,教學思路可能就會比較狹窄。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來開掘自身的教學思路;同時,教師自身的教學態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始終保持嚴謹的教學態度,不能因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而產生懈怠情緒。
最后,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之后,并不意味著本次教學活動已結束。教師需要在課后對自身的教學效果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分析。教師在進行主觀和客觀分析時還存在以下問題:主觀方面,部分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缺乏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反思,沒有對本次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總結。客觀方面,沒有針對學生進行相關調研。如不了解學生對本次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將導致教師教學工作機械,學生學習被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教學改革創新和學生獨立性及創造性的培養。
三、小學立體課堂教學對教師的素質要求
1.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
立體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對理論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和領悟,并能靈活地把這些知識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因此,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對教學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話、板書、語言表達能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等。規范的板書使得課堂的講解更加具有條理性,使得教師更易把握課堂,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知識。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題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數學、物理等課程中,直觀精確的圖形、完整的動畫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節省了繪圖時間的同時,更能夠多角度展示現象的發生過程。因此,教師需要儲備豐富學科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掌握相關基本技能和技術。
2.對教師教學前期準備的要求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應該調查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在參與相關的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所教年級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所在班級的年級排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等進行調查了解,向該年級組長或以前的班主任、任課老師了解學生的成績、家庭情況等,了解班級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分布。通過調查,觀察學生的行為,再結合他們以往的成績,給出一個綜合評定。在了解和掌握整體情況后,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選用合適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如果所教班級學生基礎相對較差,不能采取消極態度來上課,而要以積極進取、樂觀的心態來面對。
3.對教師課堂教學過程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中應該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學習活動的狀態。教師在協調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的同時,還需控制好教學節奏,不但要在規定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而且要注意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延續性。使得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講授知識的平臺,而且能為后續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四、構建小學立體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新課標明確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創建立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只有激發學生興趣之后,才能使學生自覺地開動腦筋,主動投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活動中。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采取下列途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習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作為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教師在課堂上要有飽滿的教學激情,對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充滿信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滿懷信心走進課堂,傳遞親切、鼓勵等積極信號后,勢必會感染學生,整個教學課堂才會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氣氛。如果教師備課不充分,教學過程程序化、機械化,勢必會打壓學生的學習熱情,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學生逐漸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和厭學情緒,教學效果就會很差,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2.教師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重視情感交流
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教師。立體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是處于平等的關系,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彼此之間是協作學習的關系。教師應本著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的原則,耐心引導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足夠耐心和嚴謹的態度,營造良好的課堂情境。同時,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尤其關注學困生,培養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教師與學生在相互信任中通過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分擔遇到的挫折與煩惱,這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立體課堂的創建是教育的一個重大變革,教師作為新課改的主要力量,必須貫穿新的教學理念,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內容上要充分考慮各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豐富教學內容,創建小學立體課堂;同時支持學生實現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共同學習與學生的發展相聯系,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羅剛淮.構建立體的課堂[J].中小學管理,2011(1).
[2]許 燕.進一步探討英語課堂教學立體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8).
[3]溫善策,聶開宇,鐘玉華.小學數學立體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與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1999(4).
[4]宋瑞香.興趣導航 立體課堂 培養能力[J].教育科學周刊,2011(2).
[5]黃 斌,王角鳳.現代信息環境下提升終身學習力的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1).